烏克蘭入侵庫斯克的戰略得失
(圖/路透)
8月6日,烏克蘭從俄羅斯庫斯克州邊境發動奇襲,順利攻佔該州西南蘇賈附近約1250多平方公里土地,並俘虜百餘俄軍。西方敘事對這行動給予高度肯定,認爲這是個主動出擊的好例子,暴露俄羅斯的弱點,削弱了普丁政權,鼓舞了烏克蘭的民心士氣。
基於烏克蘭與臺灣在歷史上的相似性,美國學者還將概念延伸到臺海。8月15日,美國企業研究所(AEI)高級研究員魯賓(Michael Rubin)即在《國家安全期刊》網站發文,指出烏克蘭教給臺灣「攻擊是最佳的防禦」的寶貴經驗,臺灣不應該在地理上限制反擊行動,才能增強嚇阻力。如果臺海戰爭延伸到中國大陸本土,中國民衆有可能以此挑戰中共的統治地位。北京應該認識到,中國沿海城市沒有一個是安全的。
但如擺脫西方敘事,純粹從軍事戰略觀察,就會質疑烏克蘭奇襲並不是精明、大膽、勇氣十足,或經過精密策畫的行動,而是令人困惑的軍事冒險。爲什麼?
首先,入侵作戰的目的就令人困惑。烏克蘭兵力已經捉襟見肘,有能力與必要開闢新戰場嗎?澤倫斯基對此也講不清楚,數度修正,最後才定調爲建立緩衝區與增加談判籌碼。這種「先攻再說,理由後補」的做法,不符合軍事邏輯。
烏軍在攻佔蘇賈后就炸掉塞姆河(Seym River)上的三座大橋。這固然阻止了俄羅斯裝甲大軍南下增援,也阻斷烏軍自己北上進攻庫斯克的道路。攻取蘇賈后戰線基本不動,表示軍事目標就是攻佔蘇賈附近那片土地。動用兵力,就是原本在烏克蘭蘇梅州附近的幾個旅,或許再調動部分總預備隊補強。包括入侵與在蘇梅州警戒部隊約數萬人。如此後勤很單純,只是戰術上往前打20多公里,無須另拉補給線。
目的不明確,作戰也就無效益。佔領1250多平方公里俄羅斯領土,並無助於改變戰局,徒耗數萬兵力,讓烏東形勢惡化。雖有政治宣傳效益,但「希望愈大,失望愈大」,如果丟掉紅軍城,可能還會有反效果。早年國防大學教官在教授「野戰戰略」課程前都會先強調:以不一定獲得之利,欲抵銷極可能產生之害,是戰略上最大的錯誤與冒險。烏克蘭入侵俄羅斯庫斯克州就是如此。因此是戰略錯誤。
其次,即便烏克蘭佔領俄羅斯領土讓普丁丟臉,那麼被羞辱的普丁發動報復攻擊也就不令人意外。事實上他也的確那麼做了。26日清晨對烏克蘭發動開戰以來最大規模的空襲,超過百架無人機和上百枚飛彈襲擊造成至少7人死亡,電力基礎設施被破壞,大範圍停電、供水中斷。
這也說明魯賓「攻擊是最佳的防禦」的理論盲點。這個戰略的前提,是雙方實力差距不大。實力略遜的一方,以主動攻擊干擾對手,打斷對方對我實施大規模攻擊的節奏與準備。三國時代蜀漢實力弱於吳,諸葛亮卻「六出祁山」攻打吳國。早年國軍60萬大軍的時代,有反攻計劃,數次奇襲大陸本土,同樣有「以攻代守」的目的。
最後,由於烏克蘭入侵庫斯克輕易得手,讓外界對俄羅斯軍隊的戰力產生質疑,尤其是俄軍守備部隊放下武器,投降或逃亡的畫面曝光後。這除了偷襲原本就防不勝防,連戰爭經驗豐富的以色列都吃過哈瑪斯大虧外,還有個因素是俄羅斯邊境防衛部隊,並不是經驗豐富的老兵,而是一年役期的義務役部隊。
俄羅斯以戰力薄弱的義務役部隊守第一線,在戰略部署上並沒有錯。邊境線長的國家通常都不會把精銳部隊擺在第一線,因爲不確定敵人會從哪個地方突破。精銳擺第一線,在第一時間可能調不回來。所謂「少兵守點,多兵機動」,就是等確定敵人突破口後,才集中精銳機動部隊實施反擊。因此不能因爲奇襲下俄羅斯守軍表現不如預期,就輕視俄羅斯軍隊戰力。
這並不是替俄羅斯軍隊辯護,因爲我們臺海防衛的戰略安排也是一樣的。未來義務役將編成海岸守備隊,守第一線海防。他們的任務同樣不是堅守,而是警戒與遲滯登陸部隊。真正打反登陸作戰的,是確定入侵軍登陸地點後,迅速集結的機動打擊部隊。這些募兵來的常備部隊,纔是國軍真正戰力所在。國軍如此,俄軍也一樣。(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