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愛陶淵明!司馬光、文天祥等宋元詩人爲啥都這麼喜歡陶淵明?
中國的古代詩詞都是遣詞造句,千辛萬苦“推敲”得來,因此每一首流傳下來的名句都是經過千錘百煉後的名句。
但是你可見過,古代詩人一首詩開篇就直呼“我愛陶淵明”這樣的大白話詩句?而且不是一次兩次,是很多次。
本期 @以史爲鑑 就跟大家聊聊宋元時期的詩人爲啥都這麼喜歡陶淵明!
宋代曾經寫出千古名篇《資治通鑑》的大文豪司馬光,曾經寫過一首《獨樂園七題·見山臺》的五言詩,其中第一句就是“吾愛陶淵明”。
宋代詩人郭祥正在讀了陶淵明的傳記後,也忍不住寫下兩首關於陶淵明的詩詞,其中一首在開篇第一句也直接寫道:“我愛陶淵明,超然遺世想”
元末明初的詩人周致堯也寫過一首《懷古》詩,裡面也直接說:“我愛陶淵明,所居惟種柳。”
那麼宋元時期的詩人爲啥都這麼喜歡陶淵明,還喜歡直接在詩詞開篇高呼“我愛陶淵明”呢?
其實陶淵明在他所處的時代一直是被忽視的存在,陶淵明因爲各種原因無法出仕或者不願出仕,乾脆把自己投身入田園山水之間,開創了田園派的詩詞。
但是陶淵明的詩在南朝時期一直備受冷遇,當時文人、官方都瞧不上這種作品,甚至連《世說新語》這樣記錄當時名人故事的小品文中都沒有陶淵明的故事。
當時著名的詩詞評論作品集《詩品》,評論古今無數詩人優劣,但是隻給了陶淵明一箇中品的評價,就這有人還說是拔高了。
只有南朝時期的昭明太子蕭統在編纂《文選》時,纔對陶淵明進行了推崇,這也開啓了唐宋時期陶淵明的熱潮。
到了宋元時期,當時的局勢已經發生巨大變化,強盛的唐朝已經成爲過眼雲煙,中原文人面臨的是割據一隅不思進取的中原王朝和虎視眈眈的異族入侵。
在這樣的局勢之下,許多人有心殺賊可惜進不了政治中樞,於是走上了隱居的道路。而陶淵明正是隱居文人的代表。
所以在宋元時期,許多文人都喜歡上了陶淵明的詩詞,喜歡上了陶淵明的隱居,並不是說他們真的喜歡隱居山林不去出仕,而是時代大勢逼迫這些人,如果不想投靠異族,還想保持氣節,那麼就不得不效仿陶淵明隱居山林,不得不喜歡陶淵明,以他爲精神寄託。
比如在元代詩詞中,陶淵明和諸葛亮是經常並列出現的一對名人。其實在我們看來,陶淵明隱世,諸葛亮出世,而且諸葛亮從各個方面都要比陶淵明有名有成績,爲啥元代文人會把這兩人並列爲固定搭配呢?
圖注:明末畫家陳洪綬所繪的諸葛亮和陶淵明相對彈琴
其實這就是元代文人心中的矛盾所在,他們想像諸葛亮一樣尋找明主出仕救國,但是時局無奈,又只能選擇像陶淵明一樣隱居避世。
宋元之交時期的詩人謝枋得的詩詞就是典型,他的詩中有很多:“淵明豈但隱逸人,淵明素懷諸葛志”,“靖節少陵能自解,孔明王猛使人悲。”這樣把諸葛亮和陶淵明並列相提的名句。
謝枋得等人認爲孔明在隆中高臥的時候,和陶淵明隱居田園是一回事,只不過諸葛亮後來得了天命,有了劉備這樣的明主三顧茅廬,這才創下了赫赫大名。
而陶淵明則是雖然有臥龍的才華,也有平定天下的想法,但可惜終歸沒有天命明主,最後只能老終於田園。
但是無論怎樣,陶淵明和諸葛亮都是“不事二主”、“不仕二朝”的忠義典範,是宋元時期文人心目中的一杆旗幟。
甚至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著名宰相文天祥都多次表達過效仿陶淵明隱居的思想。“世無徐庶不如臥,見到淵明便合歸。”
只不過歷史沒有給文天祥、謝枋得們效仿陶淵明,隱居田園的機會。
謝枋得曾經親自舉兵抗元,失敗後拒絕蒙元朝廷徵召最後絕食而死,也體現了自己的民族氣節。
文天祥更是寧死不降,成爲中華民族精神氣節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