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飛——中國產業的新邊疆是怎樣開創的?

“市場太捲了,機會太少了!”

“到哪裡去找新的風口?”

要回答這樣的問題,空談無益,最好是能找到一些真實可感的案例,從中發現生機,領悟出路。

一個新風口

釘釘總裁葉軍最近對我說,低空經濟是一個新增長點,有很多有意思的事,值得去看看。

中國60%以上的低空經濟企業都用釘釘。通過員工人數、每日活躍度、日均會議使用量、服務使用數量等指標,可以看出,低空經濟正蓬勃發展。

第七屆上海進博會,首次開設了“未來低空出行專區”。

第十五屆珠海中國航展,首次開設了“低空經濟館”。

在進博會上,一家以“人人可享有的空中出行”爲願景的空中出行創新企業——御風未來,展出了機身長10米、翼展達15米的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它使用純電能源,起降無需跑道,單次充電可飛行250公里,巡航速度可達每小時200公里。從進博會所在的上海國家會展中心,飛到上海臨港或蘇州崑山,只要15分鐘左右。

這家2021年才成立的企業,其展臺上迎來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著名主持人白巖鬆繼去年之後,第二次興致勃勃地來採訪。

在釘釘的聯絡下,我採訪了三家國內領先的低空產業企業,分別是:沃飛長空、御風未來、一飛智控。

採訪之後,我的體會是——

1、中國並不缺乏新的增長點,“新場景+先進製造+數字化智能化”,正在孕育前景廣闊的新產業;

2、無人化、電動化和智能化的新型航空器是中國在產業領域的一次換道超車的機會;

3、在硬科技、新質生產力的賽道上,中國正涌現出一批以生產性創新爲特徵的企業家。

“eVTOL就是披着航空器外衣的新能源汽車,能在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的低空,讓人實現‘打飛的’自由。”這並非幻想,正向我們走來。

國家出臺的《綠色航空製造業發展綱要(2023-2035年)》和《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27年,以無人化、電動化、智能化爲技術特徵的新型通用航空裝備在城市空運、物流配送、應急救援等領域實現商業應用;

到2030年,通用航空裝備全面融入人民生產生活各領域,形成萬億級市場規模;

到2035年,新能源航空器成爲發展主流,初步形成安全、便捷、綠色、經濟的城市空運體系。

我特別興奮的是看到,從當初以大疆爲代表的消費級、工業級無人機,到今天eVTOL的萌芽與生長,政府都發揮了包容性支持的作用,但這些行業能“飛”起來,主要並不是靠政府補貼,而是“企業家創新精神+風險資本/產業資本+中國製造業優勢”的內生演進結果。

大衆創業,萬衆創新,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政府更好發揮作用,一個歷時近十年、終於花開的亮麗樣本,眉目已現。

時代的風,吹給誰?

“時代的一粒塵,落在個體身上,就是一座山。”

對不同的產業來說,時代既有寒風,也有溫暖的春風。御風未來、沃飛長空、一飛智控,這三家企業創始人的命運,就是時代變遷的正面註腳。他們都是八零後,都是“工程師+科學家”氣質的創業者。

御風未來創始人、CEO謝陵,1983年出生於湖南省耒陽市,2002年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當時在北航,這個專業的錄取分數屬於最低的之一。剛到校時,有老師說:“你們畢業時能有5%的人搞本行就不錯了。”他們專業的先輩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國防建設爲經濟建設讓路、民航飛機“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思路之下,缺少用武之地,學飛機設計的甚至要靠給蔬菜大棚等民用產品畫圖紙過日。

但改變正在發生。謝陵一代進校時,他們所學的專業剛好處在從低谷到上坡的轉折點上。

到今年9月御風未來完成了超2億元人民幣Pre-B輪融資爲止,公司已累計融資超過4億元。最初一筆是陳天橋的弟弟,盛大網絡、連尚網絡創始人陳大年的個人天使投資,之後是風險投資、PE投資,也有中山創投這樣有地方政府背景的產業投資。

今年謝陵發過一條朋友圈:“20年前飛機設計專業的同學們,哪想到有今天這樣的潑天富貴。”該專業如今是北航最難考、錄取分數最高的專業之一。

一個專業的命運變化,背後是時代的大變遷。如果要回溯,可以回溯到1999年中國駐南聯盟使館被炸與2001年中美南海撞機事件,自此中國鐵了心,要自主自強,科技強國強軍。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當年官方公佈殲-10生產型正式交付;2004年中國探月工程正式立項,2007年嫦娥一號成功發射;2008年,中國商飛在上海成立……

2009年,謝陵在北航讀完研究生,加入了商飛,在上飛院擔任系統工程師。7年後,他和上飛院同事、畢業於同濟大學的博士劉十一,在“雙創”背景下一起創業,2021年在原公司基礎上成立了御風未來。

在謝陵考入北航那一年,四川雅安人郭亮考入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也是攻讀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

一路讀完學士、碩士、博士後,郭亮加入了孕育過殲-10、殲-20等傳奇機型的中航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也是在雙創背景下,2015年下海創業,創辦了四川傲勢科技有限公司。

那時無人機已崛起,但郭亮認爲,無人機只是起點,航空器革命纔剛剛拉開序幕。能夠集成無人機的靈活性、直升機的垂直起降能力、固定翼飛機的速度與航程優勢的eVTOL,纔是未來的形態,有望“飛入尋常百姓家”,“顛覆”人們的出行方式。

機緣巧合,吉利董事長李書福有一次和郭亮相遇,這位當年將汽車比喻成“四輪沙發”的企業家也在關注“天上開的汽車”,雙方一拍即合,吉利大手筆注資,發佈新通航戰略,沃飛長空成立,郭亮擔任CEO兼首席科學家。2023年,沃飛長空首次啓動市場化融資,華控基金領投,獲得超1億人民幣融資,之後又在中科創星的領投下完成了A+輪融資。

2019年7月起,郭亮還在成都的電子科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擔任了研究員、碩士生導師、智能無人飛行器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

讓我們來到天津。總部位於濱海新區的一飛智控,產品覆蓋無人機編隊表演,農業植保、低空物流、警用監控、森林防火、地質勘探、空中測繪等多場景應用,還深度佈局全球市場,已在亞非歐美執飛過百餘場無人機表演。

一飛智控的創始人齊俊桐,出生於1981年,2000年考入天津大學自動化專業,2004年考入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2009年獲工學博士學位,長期致力於機器人與無人系統自主控制及集羣控制技術研究,他曾是該所最年輕的研究員、博導。

在“雙創”激勵下,齊俊桐回到了家鄉天津,2015年成立了一飛智控,他同時也是天津大學機器人與自主系統研究所的教授。

對謝陵、郭亮、齊俊桐這樣的八零後來說,他們在21世紀初考入中國一流的理工科院校,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工作之後的第一站都是在國家級的大所做科研;

接着,他們趕上了雙創大潮,雖然不像互聯網公司那樣迅速起勢,但都獲得了資本支持;

然後,硬科技、新質生產力的新潮又來了,他們進一步乘風而起。

天時地利,向他們匯聚

今年2月,全球首條eVTOL跨海跨城空中航線(深圳-珠海)完成首飛,出行時間由2個小時縮短爲20多分鐘。

今年6月,在成都,城市低空載人驗證飛行航線首飛成功。6月20日,一架載人直升飛機從洛帶通用機場起飛,經停高新區的中國-歐洲中心、都江堰的青城山,最後回到洛帶通用機場。成都有望成爲國內首個可採用直升機等低空飛行器連接機場與市區通勤線路的城市。

今年7月,全國首條海島公共物流無人機配送航線在珠海首飛成功,億航VT24L無人駕駛物流航空器用了25分鐘的時間,將郵政快遞從唐家港送到了37公里外的桂山島。

從技術創新到場景落地,在低空產業領域尤其是eVTOL方面,中國何以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採訪中,我得到的答案是,中國有產業基礎,企業能自主創新。

先說產業基礎。具體包括四個方面:

一是在航模產業和具備世界級競爭力的消費電子產業的助力下,中國的民用消費類無人機、行業應用無人機非常成熟。大疆的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藉助了珠三角強大的電子產業供應鏈。當初《日本經濟新聞》與專業機構曾拆解過大疆的Mavic Air 2,發現在230多種零部件中,約80%是通用零部件,非常容易獲取,到華強北市場就能集齊加速度傳感器、陀螺儀、GPS等各種無人機的基本配件,而且成本極爲低廉。

二是中國的軍用無人機也有基礎。

以上兩個方面,使得中國的無人機行業不是無源之水,在自主飛行控制技術、大規模集羣控制技術、應用場景探索實踐等方面,中國都有豐富的積澱。

三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讓很多前沿技術大衆化、廉價化了,如電池、電機、電控三電技術,毫米波雷達、機器視覺等感知技術,大模型等AI技術,智能聯網技術等。

eVTOL使用電力驅動和分佈式動力系統,機械結構非常簡單,所用電池、電機、複合材料和電動汽車高度重合,大大降低了研發成本,也帶來了更低的製造和維護成本。

以上三個方面的結合,使得中國在發展智能化、電動化、無人化、網聯化的低空出行系統方面,具備獨特的優勢,不必再重複美國的“有人駕駛通用航空”之路,而可以換道。

四是國產大飛機、ARJ21等項目的發展,在民用航空器安全性設計、適航審查技術等方面,爲整個行業奠定了基礎。中國完善的電網部署,也讓航空飛行器的充電問題迎刃而解。

再說自主創新。

飛機最關鍵的技術集中在三個環節:飛控系統(“大腦”)、動力系統(“心臟”)、複合材料(“皮膚骨架”)。在這三方面,御風未來、沃飛長空等國內領先企業都做到了自主研發,供應鏈也完全可控。

在動力方面,他們主要依託國內新能源汽車的供應鏈,打造電動航空的動力系統;

在材料方面,採用了國產的碳纖維複合材料;

在骨架方面,核心部件完全國產化;

最核心的飛控系統,他們或者參與過C919大飛機飛控系統的研發,或者在研發軍機的重要設計所浸潤過,或者在中科院的自動化所研究過無人系統自主控制和集羣控制,都具備自研軟件、算法、系統的能力。

中國可以批量化供給的理工男,讓他們不管需要什麼工種,都不難在市場上獲得,從而形成團隊。這樣的人才梯隊,有助於降低研發風險,提高研發效率。

在eVTOL賽道上,目前全球最領先的企業大部分仍來自美國。但中國企業正快速崛起,考慮到中國龐大的內部需求和立體化交通體系的規劃,加上航空飛行器“新能源化”、智能化的大趨勢,中國企業後勁十足。

“中國企業已經從望塵莫及到望其項背,到現在可以與美國企業同臺競技。”郭亮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謝陵說,傳統的大航空,中國是追趕者,最近十年慢慢可以平視歐美。從電動航空器的角度看,受利於中國新能源行業的井噴式發展,中國在全球已經比較領先,和歐美並駕齊驅。

地面交通有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管理系統,低空飛行要建立這樣的系統還需要時間,但並不遙遠。今年,民航局對於載人eVTOL已開始發佈適航審定受理批覆。現行的所有飛行器行業標準都是歐美公司制定的,隨着實踐的深化,未來中國也有望建立自己的新能源航空安全標準。

在進博會上,御風未來宣佈與浦銀金租達成戰略合作,後者意向採購100架M1電動飛行器,訂單規模超10億元;另一家eVTOL企業沃蘭特表示,收穫意向訂單超165架,訂單金額逾35億元。

在珠海中國航展上,沃飛長空宣佈,旗下6座級純電動有人駕駛載人eVTOL產品“AE200”預計在2026年完成型號合格證(TC)取證,預計在2026~2030年間,同步開展低空出行試點運營,率先開啓商業化。今年11月,沃飛長空與工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簽署了首批120架AE200意向採購訂單,創下國內航空金融租賃市場上的eVTOL產品單筆最大訂單。

天時地利人和。從2024這一中國低空經濟元年開始,未來十年,低空產業將迎來屬於自己的黃金時代。

數字化智能化,讓創業更高效

以低空產業爲代表的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也離不開企業內部以及企業與外部夥伴之間的敏捷高效協作。

今年我和釘釘總裁葉軍共同策劃、主編了《超級助理:AI時代的工作方式》一書,封面上有一句話:人工智能已經從玩具變成工具,帶來超預期的價值收益。

在採訪低空產業的過程中,沃飛長空的數字發展負責人劉明明說,釘釘不只是我們的工具,而且是我們日常辦公與協作的底座。

2015年“雙創”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時,作爲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企業數字化服務平臺,釘釘剛剛誕生不久。從那時起,釘釘見證了新時代廣大中國創業者的蓬勃與跌宕,創新與韌性。截至2023年底,其用戶數已經達到7億,付費企業數達到12萬家。透過釘釘,能夠清晰看到中國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辦公的演進。

一飛智控CEO張雲說,公司剛成立時沒有數字化辦公平臺,一兩年後開始使用釘釘,疫情前主要用的功能是辦公自動化方面,如審批。疫情期間,釘釘會議給公司帶來了很大助力。一開始,釘釘的後臺數據不夠開放,調用不方便,一飛智控找第三方團隊搭建CRM(客戶關係管理),用第三方軟件和釘釘做集成,投入了很多精力、財力,但效果並不理想。

“這些年,釘釘一直在優化迭代,數據越來越開放,而且集成了很多第三方服務商,帶給我們很多驚喜。我們的CRM系統,現在用很低的成本、很便捷的方式就實現了。這個系統不是簡單地管理客戶數據,而是從客戶池、客戶簽約、項目立項、工作分發、客戶運營與策劃、項目交付的全過程管理,中間涉及對很多流程節點的精細化控制和協同配合。通過釘釘平臺上集成的CRM,我們現在不用自己做開發,只需要設置好列表、定義,設計打點、飛行表演彩排、產品選型等所有節點上的審批、提醒會自動實現。這些第三方的CRM相當於釘釘的一個功能模塊,其風格、操作跟釘釘一樣,無縫對接。”

沃飛長空的劉明明說,郭亮博士創業不久,公司就開始用釘釘,最初是看重釘釘的性價比,能夠很便宜地滿足即時通訊、辦公、文件審批等需要。一路走來,最大的體會是,“釘釘一直伴隨着我們,一直在成長,釘釘還爲我們的二次開發提供了便利,可以讓我們定製自己的流程與應用。”

沃飛長空的一個痛點是物資管理,雖然公司已經採用了全球知名的SAP系統,但無法完全解決靈活性和時效性的問題。“我們有一些特殊場景,比如在外場的科學試飛。這個週期需要‎一兩個月,也可能是半年。像在西安完成的一次試飛,拉了幾大卡車的材料、設備、工具,如果遺失,對項目影響很大,因爲都是專屬性的物資,採購週期非常長。過去用SAP,需要一臺電腦,進入專門系統,等着領導批。但領導可能在開會、出差,一個申請一般都需要1到2天。用釘釘定製了物資管理後,現在我們在外場做科研實驗,臨時需要某個儀器,工程師會直接跑到倉庫裡,現場在手機上提交一個單子,給主管領導打一個電話,領導‘秒通過’,整個領用可能就控制在幾分鐘完成。這就是釘釘這一類互聯網產品和傳統大型軟件系統相比的最大特性,就是高效敏捷。如果說傳統系統是集團軍,釘釘就是尖刀連,在公司全面數字化的業務場景裡面,凡是需要快速反應的,就是釘釘的優勢。”

沃飛的另一個痛點,是專業研發系統的流程推進效率低下。沃飛採用“達索”研發系統,由於系統獨立,當某一個研發版本發佈或評審通過,又或者需要某方推進進度時,以往只有進入達索的工作平臺裡查看和操作,才能往下推進,影響推進效率。現在,通過將“達索”研發系統與釘釘進行打通,一方面在釘釘裡發出版本發佈等研發相關通知,讓研發任務信息快速觸達相應研發人員;另一方面在釘釘裡發佈對特定零部件審批流程的通知,加快了研發流程審批進度。

在沃飛長空,每天95%以上的員工都會用到釘釘。日均會議在30場左右,成都、西安、深圳的員工,外場夥伴,海外供應商,都在一個平臺上溝通。有了AI助理,英文翻譯、會議紀要等,都是秒取。

謝陵說,他最初創業時,團隊只有8個人,最高效的管理方式是“喊”,喊一嗓子誰都聽得到。將近20個人的時候開始,有報銷審批、蓋章、存檔問題了,要開始立規矩,開始用釘釘。比較多的使用場景,一是與供應商等上下游合作方在釘釘上拉羣協作;二是御風未來中小型工業無人機主要研發製造基地位於廣東中山,載人飛機研發主要在上海張江,試飛主要在上海金山,從研發階段開始,就離不開幾地的拉通與管理。與上下游製造供應商的對接產品生產完成後,銷售人員通過宜搭低代碼應用,申請試飛,讓每次試飛與對應的產品情況都留痕,讓客戶看到成功的試飛,方可推進合同審批結單;三是用Teambition管理產品研發,記錄問題、需要跟進的事項以及後續的反饋,以項目方式進行全面管理,Teambition AI實時總結及反饋進度,只有當各部門都達100%後,才能進行下一次試飛。

謝陵最大的體會是:“釘釘的功能非常豐富,除了自己有很多工具,還有很多第三方工具,形成了生態,在上面辦公非常便捷。我現在用釘釘,很多是躺在牀上、坐在車裡、出差途中、等客戶的時候在用。這等於更多大塊時間可以投入研發等工作。我覺得,辦公就應該這樣越來越輕鬆。”

在更多先進製造領域,釘釘都在大展身手。釘釘的客戶三菱電梯信息部負責人謝璟曾說,“上雲是連接設備,上釘是連接人,雲釘一體是設備和人的全面連接。”

和釘釘一起打造了AI智能客服專屬模型的艾爲電子CIO陸軼說,實現7x24小時對客戶的智能解答、釋放客服人力只是邁向智能化辦公的第一步;下一步要利用AI進一步挖掘非結構化的數據資產的價值,同時讓企業內結構化數據的提取變得更簡單;再下一步,AI Agent的應用將讓我們利用數字員工,完成更多任務。

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中,新型的數字化、智能化辦公工具與平臺,正在發揮着不可或缺的基礎性作用。

結語

低空產業的中國道路啓示人們:

時代總有風口,但她需要新的飛行者,發現新場景,並依託中國製造得天獨厚的優勢,換道走出新路;

政府的包容性支持,新一代創新性企業家的抱負與努力,包括資本市場、上下游合作伙伴、數字化服務平臺在內的鼓勵創新的生態的構建,這一切,將開創出中國產業的新邊疆,新質生產力的新空間;

時代的風仍在吹拂,她有新的內涵和要求。順勢者,就有展翅飛翔的希望。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圖片 視覺中國/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