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搞笑,你捐錢?英國紅鼻子日的「喜劇救濟」,C for Comic Relief

「我來搞笑,你捐錢?」豆豆先生(Rowan Atkinson)長年參與英國「喜劇救濟」(Comic Relief)的紅鼻子日慈善活動,今年也不忘力挺。 圖/Comic Relief

講個笑話,要你爲遠方的苦難慷慨解囊。

這件事本身,聽起來彷彿就是個笑話。這樣做要幹嘛?有意義嗎?然而在英國,這個「笑話」已經邁入堂堂第34個年頭。「喜劇救濟」(Comic Relief)是由著名浪漫喜劇編劇李察.寇蒂斯(Richard Curtis)與喜劇演員藍尼.亨利(Lenny Henry)在 1985 年所發起的慈善活動暨組織,宗旨是爲當時衣索比亞發生的饑荒募款。

多年來,喜劇救濟在英國,累積的募款金額已超過10億英鎊(約400億新臺幣)。旗下兩年一次、輪流舉辦的「紅鼻子日」(Red Nose Day)與「運動救濟」(Sport Relief),如今更成爲全國矚目的焦點。究竟結合喜劇與募款的奇特點子,是如何演變成英國的全民運動呢?

時間回到 1980 年代,柴契爾政府掌權的英國對國際援助並不熱衷,儘管衣索比亞發生大饑荒,英國政府卻對於援助獨裁政權有所保留,並主張援助的成效有限;然而寇蒂斯因緣際會下前往非洲,親眼見到饑荒慘況,一直想爲當地人做點什麼。此時搖滾樂手鮑伯.蓋朵夫(Bob Geldof)所發起的「拯救生命」慈善演唱會(Live Aid)恰好提供靈感。

「喜劇救濟」的緣起,起初是爲了80年代「衣索比亞饑荒」募款所發起。1983至1985年,衣索比亞的大饑荒,造成約40萬人相繼因此死亡。 圖/美聯社、1984年《每日郵報》封面

寇蒂斯認爲,喜劇演員也能和搖滾歌手一樣,聚在一起以表演的形式募款;爲了讓捐款者知道自己的錢去了哪裡,他們也決定在表演之外,讓喜劇演員前往非洲實地拍攝紀實短片。

製作人海倫.費爾汀(Helen Fielding)回憶,起初她覺得這想法很糟糕,更認爲只要見識過饑荒的慘況,就明白在這情況下提供食物以外的其他東西,彷彿都成了罪過。何況進行拍攝工作,一個不小心就會落入「西方國家拯救非洲」的窠臼。當時,製作團隊中甚至曾冒出建議:爲了激起觀衆同情,應該出現「嬰兒拿着牌子謝謝英國」的畫面。如此「紓尊降貴」的投射,光用想的就讓人打寒顫。

好在這種離譜的想法並未成真。1985 年聖誕節,喜劇救濟第一次試水溫,在BBC 1臺進行衛星直播,並從蘇丹的難民營傳回了真實畫面。隔年春天,爲了募款,衆喜劇演員齊聚倫敦沙夫茨伯裡劇院(Shaftesbury Theatre),連平時深居簡出的仙女系歌手凱特.布希(Kate Bush)都與「豆豆先生」羅溫.艾金森(Rowan Atkinson)同臺獻唱。這次募款相當成功。

《1986「喜劇救濟」:豆豆先生與凱特布希合唱》

然而,發起一次成功活動是一回事,維持組織的持續動能則是另一回事。辦活動很燒錢,募款很累人。團隊開始思考,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一次性的舞臺演出持續登上電視?有沒有什麼象徵物,可以讓全國民衆在同一天配戴響應,以表達個人的支持?

在諸多想法激盪之下,「紅鼻子日」於焉誕生。

當時英國慈善募款產業非常競爭,衆多機構將精力集中在最大的捐款來源:年長、富裕、有教養的捐款人。於是行銷手段上偏重於募款的正當性與嚴肅的訴求,幾乎要讓捐款人心生愧咎。捐款給遠處非洲難民也並不像當時年輕人會做的事,喜劇救濟卻反其道而行。

1988 年的喜劇救濟的募款經理溫蒂.寇斯曼(Wendy Crossman)想出「國定喜劇日」的點子,而後通稱「紅鼻子日」,在3月的第二或第三個週五盛大展開,大約在2000年代後期固定爲兩年一次。活動口號是「爲募款做點好笑的事」(Do Something Funny for Money),簡而言之「我搞笑,你捐錢」。除了有電視馬拉松募款與各界名人加持外,喜劇救濟也鼓勵所有人,不管有錢沒錢,男女老少,只要發揮想像力,加上一點不怕尷尬的勇氣,所有人都能有所貢獻。

「爲募款做點好笑的事。」喜劇救濟也鼓勵所有人,不管有錢沒錢,男女老少,只要發揮想像力,加上一點不怕尷尬的勇氣,所有人都能有所貢獻。圖爲英國軍隊國王嫡系輕步兵(Britain's Kings Own Light Infantry)軍人,戴上紅鼻子響應紅鼻子日。 圖/美聯社

從這個概念出發,紅鼻子周邊商品也紛紛誕生。不管是真的能戴在鼻子上的紅球,還是原子筆、甚至是時尚設計師如斯特拉.麥卡特尼(Stella McCartney)的合作商品,多半以可以負擔的價格販售,主要贊助的合作通路則是三思柏利超市(Sainsbury's)。在各種通路高調宣傳數週後,紅鼻子日當晚的高潮則是馬拉松式的喜劇表演募款,從晚間八點一路進行到凌晨兩點。

與今日盛況相比,實況募款首度在電視上播映時,參與的喜劇明星少得可憐。早期曾參與主持的強納森.羅斯(Jonathan Ross)回憶,長達6個多小時的現場直播,穿插攝影棚現場的喜劇橋段與來自遠方的紀實段片。節目必須隨時根據現場狀況調整,寇蒂斯則坐在攝影棚旁的小亭子內,瘋狂改寫喜劇橋段。另一位主持人葛裡夫.瑞斯–瓊斯(Griff Rhys-Jones)則說,播映順序不斷變動,許多喜劇與紀實橋段間的悲喜轉換不及,他一度以一貫的熱情,興高采烈地宣佈接下來的故事,結果講到一半才發現,內容是在講肯亞女孩失去家人的境遇。

儘管聽起來出槌連連,觀衆顯然一點都不介意。或許這不修邊幅的基調,纔是吸引他們不離不棄的主因,他們覺得自己與節目休慼與共,也與遠方的苦難產生連結。

紅鼻子日當晚的高潮是馬拉松式的喜劇表演募款,從晚間八點一路進行到凌晨兩點。圖爲2015年的紅鼻子日,當年標誌着「喜劇救濟」自創辦以來,在英國達到10億英鎊的總募款額里程碑。 圖/Comic Relief Official Website

「地獄廚神」戈登拉姆齊(Gordon James Ramsay)也曾與「喜劇救濟」合作,推出紅鼻子的周邊慈善商品,例如照片中的「Seriously Good Sauces」義大利麪番茄醬,超市售價1.89英鎊,每賣出一罐,即捐出10便士給「喜劇救濟」,戈登本人不從這系列產品中獲益。 圖/Seriously Good Sauces For Comic Relief

於是原本 BBC 承諾僅此一次的節目,成爲每年三月的盛會,頭四年的捐款,從17萬英鎊,一路飆升到1千2百萬英鎊。1991年,喜劇救濟的組織型態開始走向專業化,節目也就更加洗練,甚至成爲某種榮譽。知名演員休.羅利(Hugh Laurie)就表示:「當小孩問我有沒有爲紅鼻子日做點什麼,我最好給個肯定的答覆。」

每年的募款高潮,也成爲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1995 年,當年的銀幕情人休.葛蘭(Hugh Grant)與諧星唐.法蘭奇(Dawn French)深情一吻,募得驚人的一百萬英鎊;而以多部浪漫喜劇出名的寇蒂斯,也沒忘記玩自己作品的「經典重現」哏。

2017年的紅鼻子日,他找回當年《愛是您.愛是我》(2003)的多位原始班底,拍了一小段「後來怎麼了」的續集,劇中打鼓的小男孩成了挺拔的大人,還即將跟青梅竹馬喬安娜結婚,讓當年螢幕前的少女、如今的阿姨忍不住心頭一暖;今年玩的則是更早的電影《你是我今生的新娘》(1994),當年在雨中傾訴愛意的休葛蘭,如今已白髮斑斑,但對紅鼻子的情義相挺還真是始終如一。

《真愛至上:紅鼻子日特輯預告(美國剪輯版本)》

「請您別遲到了。」2019年紅鼻子日,玩的哏是寇蒂斯更早的電影《你是我今生的新娘》(1994)。當年在雨中傾訴愛意的休葛蘭,如今已白髮斑斑,但對紅鼻子的情義相挺還真是始終如一。

除了棚內的娛樂效果以外,將喜劇演員實際送往捐助地點考察,也引發意想不到的威力。

曾有人質疑,這工作不是記者做比較適合嗎?然而,實地訪查除了讓觀衆直接看見善款流向何方外,看到喜劇演員實際身處這些受贈者中,讓受贈者不再是一羣沒有面孔的饑民,而是跟你我一樣,有七情六慾、尊嚴榮耀的個體。藍尼亨利表示,紅鼻子日某一年的宣傳便是:「三十鎊就可以買到一頭羊,讓一家人維持生計」,這具體呈現了款項可以購得的物資。使觀衆更願意發揮善心。

除了令人鼻酸的畫面外,也有讓人忍俊不住的時刻。一回,拍攝中有個小朋友實在太瘦,從盪鞦韆的縫隙上滑了出來。此時,連那些已經餓到不能說話的難民都哈哈大笑;還有一次,瑞斯-瓊斯的腳本寫着,因爲西方消費者(此時指向螢幕前觀衆)的需求,讓這片沃土變成棉花田。可是看來看去,實在一點都不像棉花田。於是問了旁邊的農業顧問,農業顧問一臉不解地回答:「你知道這裡正在發生饑荒吧?當然是趕快改種高粱啊,難道要繼續捱餓嗎?」而看來相當福態健壯的亨利,竟然舉不起非洲老嫗每天使用的大陶罐,也惹得當地人發噱。

這些例子在在顯示,無論人的處境有多麼艱難,幽默仍是四海共通的語言。

實地訪查除了讓觀衆直接看見善款流向何方外,看到喜劇演員實際身處這些受贈者中,讓受贈者不再是一羣沒有面孔的饑民,而是跟你我一樣,有七情六慾、尊嚴榮耀的個體。圖爲2017年響應「喜劇救濟」的紅鼻子日活動,跑到賴比瑞亞的紅髮艾德(Ed Sheeran)。 圖/Ed Sheeran for Comic Relief

如此看來,喜劇救濟之所以能歷久不衰,原因在於:面對更大的受衆,可以用較爲精簡的形式表現戲劇張力,從而激發捐款人動機。當然,成功的活動也必然引發不同的意見。

首先,有論者認爲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政治,當然也需要政治性的解決方案,提供片面援助只不過是自我感覺良好。不過瑞斯-瓊斯認爲,在政治解決問題之前,儘管喜劇救濟不能改變世界,至少可以改變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生活。在這點上,政治與援助並不衝突。

另一種批評則認爲,紅鼻子日是幫「過氣藝人」或「大型企業」做公關的手段,無異是在「消費」貧窮。寇蒂斯表示,如果真的有幫助到需要的人,如果短短一天就可以募得驚人的款項並妥善加以運用,他看不出這有什麼壞處。

紅鼻子日後來不只在英國,也傳至其他歐美等國。但這樣的活動,是「消費」貧窮的公關手段嗎?寇蒂斯表示,如果真的有幫助到需要的人,如果短短一天就可以募得驚人的款項並妥善加以運用,他看不出這有什麼壞處。圖爲好萊塢影星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2017年時遠赴非洲肯亞響應紅鼻子日相關活動。 圖/美聯社

喜劇救濟一開始是爲了幫助非洲饑荒,隨後由於廣大回響,漸漸從名人主導的援助成爲龐大的事業體,從單一事件的急難救助,轉而資助各式各樣的慈善計劃,救急也救窮;現在受惠的也包含許多英國當地的慈善機構,在家暴、性剝削、心理健康等領域,都大有貢獻。

2012年,在喜劇救濟舉辦的運動募款中,喜劇演員約翰.畢夏普(John Bishop)挑戰從巴黎到倫敦的鐵人三項,全程290英哩,耗時五天,貨真價實的「地獄周」,把自己推向體能極限,也涌入400萬英鎊的破紀錄捐款。事後接受訪問的時候,他說:「你們才改變了那些人的人生,不是我。」喜劇救濟的精神,或許也在這句輕描淡寫的話中彰顯。

曾任喜劇救濟執行長的凱文.卡希爾(Kevin Cahill)說:「喜劇救濟之所以成功,全是因爲英國大衆的慷慨與善意,年復一年我們希望他們盡一點心力,而他們從來沒讓我們失望過。」2019年的紅鼻子日將於3月15日登場,能在衆人之力中感受善意、熱情與幽默,體認自己原來也能做些什麼,或許纔是整個活動最大的意義。

「喜劇救濟之所以成功,全是因爲英國大衆的慷慨與善意。」2019年的紅鼻子日將於3月15日登場,能在衆人之力中感受善意、熱情與幽默,體認自己原來也能做些什麼,或許纔是整個活動最大的意義。圖爲某年紅鼻子日,也高掛起紅鼻子的唐寧街10號門口。 圖/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