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黨國遺毒? 當年餘英時等憂修課綱淪意識形態工具

已故中研院院士余英時。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批評108課綱是「無恥課綱」,並說不解竟然有人說文言文是黨國遺毒。其實,2017年在討論課綱時,陳芳明等135位作家,就曾發起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的聯合聲明,認爲國文課綱陷於文言、白話比例糾葛,是舊有黨國體制遺留的弊病。不過,當時另有一項訴求捍衛課綱修正不淪爲意識形態工具的連署,包括中研院士許倬雲在內,超過萬人響應。

2017年9月10日,教育部召開的課審大會討論將臺灣新文學納入課綱。會前從國教院研修小組送到教育部課審會審查的國文課綱草案,文言文佔四成五到五成五,必讀選文20篇。但課審會普通高中分組有委員提案,將文言文調降爲最多三成,必讀選文降爲10至15篇,讓支持與反對調降文言文比率的兩派人馬在會前就掀起論戰,先後發表聲明、舉辦網路連署,相互角力。

支持調降文言文佔比的文學臺灣雜誌社發起連署,號召鍾肇政(已故)、林亨泰(已故)、李魁賢、東方白、陳芳明、吳晟、廖玉蕙等135位作家共同發表「支持調降文言文比例,強化臺灣新文學教材——對本國語文教育改革的主張」,更指本國語文教育,長久以來偏重文言文,形成國民文化養成的枷鎖,阻礙國民心靈的開展。一波又一波的國文課綱修訂,陷於文言、白話比例調整的糾葛,缺少新視野,舊有黨國體制遺留的弊病實爲病竈之源。

連署並提出三項訴求:

1.支持調降教科書文言文比率,活化語文的書寫與閱讀。

2.強化臺灣文學作品在語文教科書的份量,讓國民文化人格的養成與臺灣同步,心靈與臺灣這塊土地相連。

3.是要求本國語文教育應強化臺語、客語和原住民族語的語文素材,與世界接軌。

反對調降文言文佔比的一方,則由中研院院士王德威等人發起「國語文是我們的屋宇」連署,呼籲課綱拋開文白比之爭,捍衛課綱修正不淪爲意識形態的工具。該連署累積人數破萬,包括余英時(已故)、許倬雲、李壬癸、胡佛(已故)及劉炯朗(已故)等17名院士,及余光中(已故)、白先勇、齊邦媛等文學巨擘,還有劉維琪、周行一、黃文樞等多位大學校長級學者。

連署同時也提出聲明:

1.白話/文言不應有如此巨大分別,從國語演變史(國語文法、現代漢語史)的發展觀察,國語是20世紀初以來我們詮釋古典、創作新文學的工具,其中包含新舊、跨地域的語文或文學演變,將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一刀兩斷,實則忽略彼此交織的事實。

2.考試引導教學的狀況一時難以改變,推薦選文篇目的作法,實有保護學子學習之必要。然而,爭論中的各版本推薦篇目,未顧及各文類的均衡,應交由熟悉文學的專家集思廣益。

3.文化經典是一國文明素養的重要內涵,如何讓它們自然融入在地的社會環境,讓學生不只藉由它學習語文,更能從中陶鑄審美與想像的能力,宏觀的視野與思想,成爲具有文化素養的現代公民,宜有更爲詳細的規劃 。

4.十二年國教的國語文課綱應當泯除中文、臺文、華文領域差異,共同追求自由多元的語文教育,纔是最重要的目標。

已故的中山大學榮譽教授余光中當時接受聯合報訪問也指出,白話與文言、臺灣與中華文化,都不應一刀切斷。文言文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載體,延續了老祖先幾千年來的思想、看法和結晶,「如果把它拋掉不用,我們就會變成沒有記憶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