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原標題:文化中國行丨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的回信中指出,60年來,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迎風雪、冒寒暑,長期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以天爲幕布,以地爲舞臺,爲廣大農牧民送去了歡樂和文明,傳遞了黨的聲音和關懷。

近日,記者跟隨“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主題宣傳活動走進內蒙古自治區,在多個採訪點位捕捉到了烏蘭牧騎的身影,看他們何以紮根生活沃土、服務基層羣衆、推動文藝創新。

“烏蘭牧騎的長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在阿爾山市烏蘭牧騎的辦公樓裡,習近平總書記給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的回信展示在牆上,也成爲阿爾山市烏蘭牧騎的引路明燈。

上午排練、下午熟悉場地、晚上演出,抑或是一天3場演出,成爲阿爾山市烏蘭牧騎隊員近來的日常。阿爾山市烏蘭牧騎隊長趙明明說:“老百姓喜歡什麼,我們就學什麼,比如蒙古族民歌《鴻雁》、流行歌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等,有時候觀衆點歌,我們領唱,其樂融融。”

天空湛藍、牧草豐茂,烏蘭毛都杭蓋草原上,科右前旗烏蘭牧騎隊員爲牧民朋友和遠道而來的遊客起舞放歌。

32歲的蒙古族小夥常國慶,身着藍色長袍,舞步輕快。他進入科右前旗烏蘭牧騎工作已經8年,既是舞蹈編導、演員,又能演話劇。“這次表演的蒙古族舞蹈融合了現代舞的編舞手法,平常還會表演東北秧歌、藏族舞等。”

科右前旗烏蘭牧騎進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爲了這場演出,隊員們早晨5點便啓程了。10餘人的小分隊用精心編排的新作,訴說着“56個民族一家親”的故事。

“草原的夏天,我們以天空爲幕,以草地爲舞臺,走到哪裡,演到哪裡。”常國慶說。

常國慶還記得,2023年夏天,隊員挨家挨戶走進不方便出門的老人家中演出,“走進牧民家,老人們看到節目,聽到黨的好聲音,每次都熱淚盈眶,我們特別感動。”

入夏時剪羊毛、入秋前打草……這支草原上的新一代紅色文藝輕騎兵,至今仍保持着烏蘭牧騎的優良傳統,到農牧民中去體驗勞動生活。

“對於這份工作,我們打心底裡驕傲。”常國慶說,他和衆多烏蘭牧騎隊員一道,讓理想在草原落地生根,“我們通過文藝演出的方式,第一時間向農牧民傳達黨的方針政策,讓各族羣衆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從1957年第一支烏蘭牧騎成立到現在,一代代烏蘭牧騎人成爲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在送演出的同時也爲基層送去暖心服務。2023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搬遷至新址,進一步強化了公益屬性,現有工作環境和服務設施設備能夠更好地履行演出、宣傳、輔導、服務等八項職能,引領全區烏蘭牧騎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在內蒙古自治區文化館羣衆劇場,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舞蹈演員包蕊介紹:“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在劇場內舉辦了《烏蘭牧騎薪火傳承——圖力古爾作品音樂會》、烏蘭牧騎走邊關主題音樂劇《你若繁星》等演出,通過一場場演出活動,打通了政策理論宣講和爲民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帶着希望,滿懷憧憬,各族兒女共歡聚……”抵達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東勝區安達社區黨羣服務中心時,由東勝區烏蘭牧騎帶來的“到人民中間去——2024年內蒙古自治區烏蘭牧騎月”活動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文藝演出正熱火朝天地進行着。

東勝區烏蘭牧騎副隊長賈正環在本場文藝演出中與隊員一起帶來了歌曲《深情厚誼》,“這是一首關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的歌曲,演唱這首歌對我們來說非常有意義。作爲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我們一定要以羣衆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多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全區烏蘭牧騎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造了一批文藝精品。

其中,由鄂爾多斯市烏蘭牧騎和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舞劇《胡笳十八拍》,以東漢末年女文學家蔡文姬的相關歷史記載爲依據,將人物的個人情感糾葛融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時代中,並以千古絕唱《胡笳十八拍》爲藍本,創作了跌宕起伏、扣人心絃的劇本故事。該劇在全國巡演期間,贏得各地觀衆好評。

歌舞劇《讚歌》、音樂劇《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近年來,興安盟烏蘭牧騎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鮮明地域特點、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民族文藝精品。“我們在創作中學習、重溫興安盟的紅色歷史,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爲主線,到羣衆身邊、農村牧區採風,在文字創作、音樂創作、舞蹈創作、劇目創作中都會融入民族團結的因素,創作時想的就是要真正感動觀衆。我們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興安盟烏蘭牧騎副團長鄂偉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