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領心之所向
2024年,你有沒有跟着影視作品去旅行?有沒有爲了看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回望過去一年,影視場景、熱門演出成爲一道獨特的風景,文化爲旅遊增添魅力,旅遊成爲文化的生動載體。
2024年,電視劇《繁花》熱播,吸引遊客跟着《繁花》去城市漫步,重溫20世紀90年代摩登又充滿煙火氣的上海,打卡黃河路、和平飯店、復興公園等城市地標。電視劇《我的阿勒泰》播出後,劇中壯美風景和治癒劇情引發觀衆對“詩和遠方”的憧憬,當地旅遊企業結合電視劇拍攝場景,推出《我的阿勒泰》相關旅遊路線,劇裡的“張鳳俠小賣部”“巴太樹”“白哈巴村”成爲熱門打卡地。
過去一年,影視作品成爲“種草”城市最好的方式。中國旅遊研究院發佈的一組數據顯示,24.5%的中國遊客表示,會在觀看某部影視作品後,對一個從未關注過的目的地或景點心生嚮往。
愛奇藝公司副總裁兼總編輯王兆楠認爲,影視內容題材的豐富包容、場景消費和體驗經濟的崛起,爲影視文旅聯動帶來了新契機。特別是近年來,現實題材創作持續火熱,主題不斷深化,讓作品裡的城市與現實中的大衆產生了更多的情緒共鳴和情感連接。
2024年,遍地開花的演唱會也爲文旅消費增添熱度。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跟着演唱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看到演出經濟的槓桿效應和溢出效應凸顯,各地紛紛加碼吸引大型演唱會落地。
美團文旅研究院院長路夢西表示,演唱會熱帶動城市文旅、交通、住宿、餐飲、零售、文創等相關行業消費增長。透過演唱會這個窗口,可以看到舉辦城市在軟硬件、服務能力、治理能力上不斷提升,演唱會經濟爲城市文旅消費增添新動能。
無論是“跟着影視去旅行”還是“爲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都體現了文旅市場沉浸式、強互動、重體驗的新趨勢,其背後,是場景消費的崛起。
專家指出,過去的消費注重實用性和性價比,場景消費更注重個性化和體驗感,追求的是包含內容和體驗在內的新生活方式。現在的遊客不只當觀衆,還需要真實地參與到故事之中,這爲擴大文旅消費帶來新機遇。
讓遊客從心動變爲行動,其實只需要一個引發情感共鳴的文化IP。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熱播之後,雲南大理把劇中的場景進行改造,“有風小院”成爲大理熱門打卡地。“全國各地的遊客都涌到這裡,就是想看一看劇中主人公到底住在一個什麼樣的地方。”有風小院副店長楊彥恆介紹。
許多城市抓住影視熱點打造新場景、新業態,進一步激發消費潛能,延長文旅熱度。2024年,《蒼蘭決》VR全感劇場、《唐朝詭事錄·西行》國潮沉浸劇場落地澳門、深圳、北京等城市。《玫瑰的故事》播出後,瑞幸咖啡順勢推出同款咖啡,銷售火爆。多樣場景滿足了觀衆個性化的消費需求,釋放出文化IP的商業價值。
專家認爲,隨着線下商業和消費者的行爲變化,優質內容IP對場景的賦能作用將會越來越大。旅拍、民宿、康養這些新興業態都成爲新的消費增長點。相關行業要繼續推進內容IP多樣式開發,推動影視文旅深度融合。城市應該圍繞影視IP創新更多消費場景,進一步提升文旅消費品質,增強消費體驗。
藉助影視、演出等流量效應,旅遊目的地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韻觸達更多人羣。隨着越來越多文旅目的地被“捧紅”,如何將流量變“留量”,讓人與城產生長久的情感連接,還需行業持續破題。
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錚認爲,不斷滿足觀衆線下體驗需求,要將劇中場景更好地轉化爲現實中的文旅場景,讓觀衆在旅遊中找尋到影視劇給他們帶來的美好觀感,可以結合劇集劇情聯動取景地打造文旅街區、主題樂園、虛擬體驗等沉浸式體驗場景。
網絡熱度不等同於現實客流,一時的熱度也不等於持久的熱度。專家指出,文旅目的地要將流量轉化爲“留量”,歸根到底還是要練好旅遊內功,不斷增強旅遊目的地的承載力,提升服務意識和能力,優化服務產品和供給,從吃、住、行、遊、購、娛全方位提升遊客的滿意度和獲得感,讓城市發展真正從文旅熱中受益。 (經濟日報記者 姜天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