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期待更多傳統村落煥發新生機
(原標題:【文化評析】期待更多傳統村落煥發新生機)
【文化評析】
作者:徐嘉鴻(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全國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推進會上提出,我國將進一步加大傳統村落保護力度,推動傳統村落納入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組織開展中國傳統村落調查評估,完善法規政策標準,進一步強化制度保障。
作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傳統村落承載了豐富的歷史記憶、人文精神和藝術傳統。據統計,截至目前,我國共有8155個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並實施了掛牌保護,16個省份將5028個村落列入省級傳統村落保護名錄,保護55.6萬棟傳統建築,傳承發展5965項省級及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價值最豐富、保護最完整的農耕文明遺產保護羣。村落作爲生產生活單位,在維繫和鞏固國家的穩定、繁榮與發展方面發揮着極其重要的歷史作用,並隨着中華文明的延續而繼續旺盛地生長。
傳統村落“自生自長”的生命力需要得到呵護與滋養,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傳統村落新的時代內涵。新時代以來,我國創立完善了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制度,搶救保護了一大批歷史文化遺產,大幅改善了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逐步營造了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例如,江西上饒婺源縣堅持原真性、完整性保護,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最大限度保留村落肌理、還原古建風貌、滿足現代需求,促進山脈水脈文脈人脈交相輝映、相得益彰,不斷釋放傳統村落多元價值,走出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雲南大理喜洲鎮周城村是中國白族名村,也是國家第一批列入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莊。當地“三坊一照壁”的古建築保存完好,房屋也按風格建設,古戲臺和本主廟得到修整與重建,傳統服裝因受到電影《五朵金花》的影響而展現出獨特風采。
傳統村落生活的文化傳承價值,是傳統村落的主體與靈魂所在。通過政府引領、多方協同,讓傳統村落的生命力更強。以周城村爲例,周城村民委員會自覺認識到傳統村落是他們的生存之根與發展之本,積極採取具體政策進行扶持,如對重大節日進行資助,對古建築的維修採取有效措施,並委託老年協會對古建築與文物進行具體管理等,將保護文物變成一種自覺行動。同時,要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傳下去,深入挖掘民間藝術、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民族服飾、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周城村,青瓦白牆的璞真扎染博物館內,在一位位白族村民的手中,藍白交織的白族扎染正如花綻放;近年來,湖南湘西出臺特色民族人才帶徒、傳習支持辦法,支持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圍繞傳統生產生活工具、民族服飾、手工藝品、民風民俗,加強傳統文化保護傳承,讓保護髮展傳統村落文化做到“見人、見物、見生活”。
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期待更多古村落通過因地制宜的發展路徑,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生,煥發出新的生機。
《光明日報》(2024年11月05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