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臺灣人感念鄭成功

(圖/本報系資料照)

前不久去參加粵港澳大灣區的活動。聽在地友人講起《周處除三害》,說有一處不甚懂,爲什麼主角一直擲筊杯。連擲9下聖盃代表什麼意義?爲什麼他就那樣下了除三害的決心?

這下可有趣了。我只好慢慢解釋,擲筊杯是一種向神明請示的意思。但你的問題只能是非題,要明確說:「若是這樣,請聖盃」,然後擲出。我曾在除夕夜拜拜後請示祖先吃飽了沒,連6次擲不出聖盃,後來才確定是忘了報告有一個孩子在國外讀書,無法回來圍爐。這些傳說信者願信,不信者無效。

電影中是請示關公,一旦關公指示,便是神意。大陸友人笑說,我們是拜好就完了,哪有這種文化,臺灣人特別有宗教信仰。

臺灣的信俗文化特別有趣,都是從唐山原鄉而來。我常去的艋舺龍山寺,即是從晉江龍山寺分神請靈而來,包括著名的乙港在內,臺灣即有5座龍山寺。媽祖、關聖帝君、玄天上帝、保生大帝、神農大帝、廣澤尊王、清水祖師、開漳聖王、臨安尊王、法主公、臨水夫人、三山國王等,莫不是來自原鄉。但有沒有源自臺灣本土的神呢?原住民的祖靈崇拜不談,在漢人社會唯一本土的神,只有鄭成功/開臺聖王。

有人曾質疑鄭成功廣受敬拜是由於「反清復明」的意識與國民政府「反攻大陸」的政策相類似,所以有意提倡所致。然而若是到民間看,便會發覺這種敬拜遠遠早於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

後來研究鄭成功歷史,才發覺早在荷蘭時期,鄭成功對來臺開墾的福建農民視爲其子民。在郭懷一事件,荷人大殺漢人移墾農民之後,他寫信給荷蘭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警告荷人要「善待我子民」,否則他日將發兵來攻。此外,他也寫信給馬尼拉的西班牙人,警告不得屠殺福建移民,否則要派兵去攻打。

想想大航海時代,明朝實施海禁,海商出海做生意不僅要冒狂風巨浪的風險,更要面臨葡、西、荷歐洲列強的炮艦,日本倭寇、華人海盜的海上打劫,尤有甚者,馬尼拉的西班牙殖民者因華人達3萬多,爲了怕他們羣起叛變,隔十幾年便有一次大屠殺,一殺就是2、3萬人,簡直不把華人的命當做是命。

而荷蘭人也不遑多讓。1622年他們佔據澎湖,出海打劫廈門到馬尼拉的商船,船貨取走,船員與海商都被當成奴隸,賣去巴達維亞。荷人的記載,曾有載運1115名奴隸送往巴達維亞賣掉,到達的存活率是3%。這難道不是殘酷的虐殺!

海商、移民者、開墾者的生命如此脆弱,孤苦伶仃,無人保護,唯有鄭芝龍把海商視爲東亞海域的經營者,收取保護費,建立海上商業帝國。而鄭成功繼承父業,藉由海商營運系統獲取支援反清復明的資金,養兵造船艦都是龐大的開銷。更重要的是他對海外移民者視同「子民」,這對無依無靠的墾民是多大的撫慰和依靠。因此,臺灣人對鄭成功的敬拜,固有開臺的功德,更有人情義理的深深感念。

今年是鄭成功誕辰400年紀念,他的出生地日本長崎縣平戶市已舉辦紀念活動。可惜臺灣當今政府缺乏相關規畫,似乎對此不感與趣。有一陣子,鄭成功甚至被民進黨政客視爲「屠殺原住民的劊子手」,有意將他抹黑鬥臭。可惜臺灣民間不買帳,所有廟宇敬拜依舊。那些高喊口號的文化打手得不到效果才終於住手。

從鄭成功帶領軍隊入臺,到清朝的大量唐山移墾,臺灣面貌因此改觀。臺灣本土文化的確立,主要也是在清朝200多年的統治下,大量的墾民所建立起來的。臺灣人敬拜鄭成功,那不僅是道義,也是情感。那是真正被愛護的子民的感念。(作者爲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