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生命告別儀式“添綠” 張家港目前已實現生態葬區全域覆蓋
蘇報訊(駐張家港記者 楊溢 陳夢嬌 通訊員 陸健)微雨落清明,思念最綿長。連日來,在張家港鳳凰山墓區,前來祭掃的羣衆絡繹不絕。在位於墓區西南角的花壇葬區域,一束束白色的菊花表達着親人的哀思。“孝順老人重在身前而不在身後,我們要提倡厚養薄葬,對老人生前好些,‘身後事’則要簡單點,不要鋪張浪費。”正在緬懷先人的蔡先生說,殯葬就是讓逝者魂歸自然,花壇葬正是踐行了這一理念。
變化的是殯葬形式,不變的是無限追思。爲培育人文殯葬新理念,鳳凰山墓區先後打造了花壇葬、節地葬、壁葬等墓區,一棵樹、一罈花、一面牆照樣能回憶過往、寄託哀思,讓環境得到保護,資源得以節約。
“原先的墓穴在0.8至1平方米之間,而這片區域的墓區不到0.3平方米,大大節約了土地。此外,羣衆購買墓穴的費用可以節省三分之一以上。”鳳凰鎮鳳凰村黨委書記、鳳凰山公墓管理處負責人陸建東介紹,着眼於綠色低碳可循環,今年墓區還推出了生態葬,生態葬墓區可循環使用,羣衆也無需花費任何費用,並且還能享受政府補貼。
獻一束鮮花、憶一段往事、寄一份哀思。近年來,張家港堅持喪葬習俗改革與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倡導與綠色生態相適應的殯葬新風,積極推進港城各板塊興建樹葬、草坪葬等生態葬區,目前已實現生態葬區全域覆蓋。
“從政府給予補貼、鼓勵參與,到市民積極響應、主動報名,踐行生態葬的家庭逐年增加,生態殯葬文明新風正在興起。截至目前,港城累計有4000名逝者參與了生態葬,獎勵金額600餘萬元。”張家港市民政局社會事務科科長陳燕介紹,近年來,該市先後出臺相關政策,培育市民尊重生命、孝老敬親、慎終追遠的文明風,爲國家省地、爲家庭省錢、讓親情延續的生態葬正被越來越多市民羣衆理解和接受。
爲推動形成喪事簡辦、生態安葬、文明祭掃等喪葬新風,去年年底,張家港發佈了《張家港市白事通》,這在全國喪俗改革中尚屬首次。
《張家港市白事通》全面、完整地梳理了羣衆“身後一件事”辦理的政策規定,介紹了治喪流程、死亡證簽發、遺體接運、集中文明辦喪等內容。“這部文明治喪指引全力革除軍樂隊擾民、代哭等陋習,遏制長時間辦喪、大擺筵席等現象,平均辦喪費用由8.15萬元降至6.94萬元,縮減支出約15%。”張家港市民政局局長何俊介紹,張家港將對現有生態葬區進行提檔升級,探索設立張家港市生態葬紀念日,設計生態葬集中安放儀式,建設生態葬者網上紀念館,從而形成生態葬品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