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新日常 來自紐約的城市防疫觀察

從去年疫情爆發以來,外出戴口罩已成爲紐約人的日常習慣。(攝影/李濠仲)

新冠肺炎疫情不只挑戰全球公衛體系,更爲人們的生活帶來天翻地覆的改變。究竟人們該如何面對疫情,讓百工百業儘可能恢復往昔?每一位臺北人又要如何建立疫情下的生活新常態?透過旅居紐約作家李濠仲的視角,分享他的城市觀察與防疫經驗談。

面對嚴峻的疫情,時時留心相關新聞已成爲李濠仲生活的一部分。(攝影/Midori)

紐約官方及民間製作了各種文宣與標語,提醒民衆注意防疫,守護自身健康。(攝影/李濠仲)

從紐約經驗回望臺北疫況

相較於臺北在今年中迎來疫情高峰,紐約的疫情則在去年就爆發,當時紐約州單日確診病例曾衝破2 萬。「紐約可以說是作爲觀察新冠肺炎疫情對現代生活影響的前哨站。我之所以這麼說,一來是因爲紐約是世界前五大城市,人口衆多,經濟活動十分熱絡,因此防疫封鎖措施的影響也格外巨大;二來則是因爲紐約無論在確診數、死亡數、失業率等,都居高不下,疫情讓這座城市受到很大的教訓。」李濠仲說道。

曾擔任新聞媒體記者的李濠仲,在這波疫情危機中,憑藉着記者的敏銳眼光,將紐約疫情下的人間百態,撰寫成《紐約暫停記》一書。他認爲,但凡人口密集、人際連結密切的城市,都很難從這波疫情中全身而退,然而紐約人對於自身體魄與免疫力的強大自信,以及發現首例確診者時已進入社區傳染階段等背景因素,也是導致紐約疫情嚴峻的原因。

回望臺北,李濠仲也分析,「今年5 月臺北疫情升溫,情形卻與去年紐約疫情大爆發的狀態截然不同。首先,臺北人對於戴口罩不如紐約人抗拒;其次,面對居家隔離、疫調等防疫措施,臺北人態度也較爲配合。同時,紐約疫情爆發時,全世界還沒有任何一支疫苗,但是疫情升溫時的臺北,疫苗已開始施打,比起紐約當時看不見疫情盡頭的心情,人們心中自是多了些信心。」

在戶外停車場搭建室外的用餐區已成爲紐約餐飲業的新日常。(攝影/李濠仲)

紐約於疫情稍獲控制後,校園開始實施分流到校。(攝影/李濠仲)

此外,紐約歷經3、4 次警戒反覆升降的過程,也值得讓甫降爲二級警戒的臺北作爲借鏡。李濠仲提到,警戒降級,伴隨而來的是人們心態上的鬆懈,「紐約初次解封時,雖然政府明令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戴口罩,但很多人還是忽視警告,開始呼朋引伴聚餐、遊玩,導致疫情反彈,讓城市再次拉高警戒。」李濠仲認爲,一定程度的鬆綁,可以讓久悶的身心得到釋放,但還是要保有高度的自制力,「以我們家來說,過去在節日都會邀請鄰居來開派對,但疫情爆發後,都只待在家與家人過節,就連警戒鬆綁後去戶外踏青,也只跟家人同去。」他語重心長表示,政府會依據疫情相關數值來判斷解封與否,但解封不代表病毒從此消失,鬆懈正是紐約先前反覆封城的主因,也是此刻的臺北最值得警惕之處。

各行各業的應變之道

李濠仲也觀察到,紐約在幾次警戒反覆升降的經驗中,也學習到如何在生活中維持彈性與應變,「越害怕會越不知道如何過生活,因此除了基本的防疫守則,各行各業也必須不斷沙盤推演,培養面對疫情的應變能力。」他以大聯盟爲例,縱使已經接種疫苗,幾場比賽下來卻還是有賽事相關人員確診,「面對這樣的狀況,球團也制定了補救措施,包括延長賽期、擴大篩檢,都是爲了讓球團能在疫情下順利營運。」

此外,在疫情逐漸趨緩後,餐廳也陸續從只准外送放寬到開放外帶,後來甚至可以在餐廳外擺放桌椅、架上隔板,供客人在戶外用餐,「之前有些店家還只是用透明塑膠布做防疫區隔,現在都確實地裝上透明壓克力板。」而政府也取消部分室外停車格,讓餐飲業者可以在停車位上搭建「在室外的室內用餐區」。

李濠仲指出,「事實上,許多固有的營業方式都可以找到應變之道,當消費者可以安心拿到商品、業者可以安全保護自己時,新型態的消費模式就會被大家所接受。」他以外送人員爲例,之前紐約的外送員多半依靠腳踏車或電動腳踏車送餐,但市府也在去年修

法讓電動滑板車合法上路,便利外送員送貨送餐,成功應變疫情的又一成功案例。

以上種種因應疫情而生的彈性措施,都顯現了紐約人在疫情中,爲了讓生活如常運轉而做的應變與努力,面對疫情可能的長期威脅,不僅要防疫,也要學會與疫情共處。

居家防疫建立自在生活

除了政府、各行各業發展出的變通措施,如何過好自己的防疫新日常,也是每個人要面對的課題。

「我們在政府最初宣佈警戒時就開始居家辦公,我的小孩也在第一時間停止到校上課,改爲線上學習。當家人長時間在同一空間中緊密相處,無論親子間、夫妻間,都需要適時換個環境相處,切換長期居家的緊繃情緒。」對此,李濠仲也分享,「居家防疫超過一個月後,爲了透透氣,我開車載全家去超市採買,兩個孩子在車上竟然像是第一天到紐約一樣興奮!」疫情稍獲控制後,有空時李濠仲一家也會選定空曠的地方散步,「因爲孩子習慣了疫情下的生活模式,也理解不能隨意在外吵着買糖或買冰淇淋邊走邊吃,以免增加染疫風險,所以在我們外出時,反而更能體驗純粹散步的滿足感。」

回看這段蟄居時光,李濠仲也指出,居家工作時,跟外界的交流減少,跟家人和自己的相處變多,也因此如何與自己相處就顯得越發重要。「在居家防疫的緊張壓力下,越能跟自己相處的人,越能過得自在。」他提到,自己這段時間常利用公家圖書館提供的館藏電子書,或是線上博物館、美術館、歌劇院的資源來充實自我,也增加生活的樂趣。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令全球措不及防,大家紛紛在疫情的威脅中找尋應變之道。紐約歷經了疫情大爆發,並在其中逐步重建生活日常,而臺北人除了要持續謹慎防疫外,更可以紐約或其他城市爲借鏡,從它們的經驗中獲得啓發,建立屬於我們的防疫新日常。

李濠仲在疫情緩解時,也會在遵守防疫規範的前題下,適時帶全家出門走走,釋放生活中的壓力。(攝影/李濠仲)

李濠仲在疫情緩解時,也會在遵守防疫規範的前題下,適時帶全家出門走走,釋放生活中的壓力。(攝影/李濠仲) (2)

本文作者:郭慧、黃映嘉

(本文摘自《臺北畫刊8月號643期》)

《臺北畫刊8月號6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