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隱蔽人格會吸引人?「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真有科學依據?
示意圖/ingimage
隱蔽人格是怎樣吸引我們?又是如何傷害我們的?
在短期擇偶關係中,或者在關係建立初期,人們往往展現出隱蔽人格中頗具吸引力的一面,給人留下「有能力、有魅力、好交際」的良好印象。只有當人際互動加深時,他們行爲中的缺陷纔會逐漸展現出來。
對於這些人受歡迎的原因,可以總結爲以下幾方面:
他們普遍比較會宣傳和經營自己,在公衆場合中會表現出明顯的自我炫耀行爲。比如,他們可能會把最近在做的一些醫療方面的投資、獲得了某某知名醫院和醫藥公司的青睞與認可這些事掛在嘴邊。與此同時,誇大其詞也是他們言談之間的明顯特點。比如對於「醫療投資的成果」,他們可能會誇張地將其描述爲「投資重組之後的上市規劃」。雖然不排除真實的可能性,但他們會基於現實情況,着力在細節方面進行誇張化描述。此外,除了對事情的誇大,他們還擅長對自己身上的優秀品質進行一些宣傳。比如他們會給自己設定一個將醫療投資與公益事業相結合的形象,強調自己致力於對身邊微型企業的扶持、對一些有上進心的年輕人的資助,以提升自身的社會形象等等。他們的目的是獲得身邊人更多的認可,同時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
當代社會的人際交往週期短、速度快,人們很難在短時間內澈底瞭解另一個人。這爲人們隱藏部分人格特性,只展現自己有魅力的一面提供了機會。有些人會在有限的社交場合中,有效地進行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透過管理自己的行爲、言語、外貌等外在表現,來控制他人對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目的是建立並維持自己完美的人設。因此,會出現很多「有意爲之」的行爲。他們尤其擅長利用心理學中的「初始效應」(Primary Effect,又譯爲首因效應),注重自己給別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不管在什麼場合,我們對他人建立並形成的第一印象都是非常重要的。現代社會生活的節奏愈來愈快,我們平日都很忙碌,無法投入太多時間和精力去了解一個人。這種時候,初始效應就會更加突出。
違背傳統的越軌行爲對一些人極具吸引力。在隱蔽人格的影響下,有些人很擅長做出那種我行我素、挑戰傳統道德和權威的行爲。這種行事風格展現出來的挑戰性和新鮮感,會對大衆進行巨大的心理補償。在社會主流文化更強調一致性的壓力之下,人們往往傾向於做出從衆行爲。而這種具有反叛精神的越軌行爲,極容易吸引那些由於外部道德約束和其他條件限制而不得不壓抑的人,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年輕女性。這也爲「男人不壞、女人不愛」提供了依據。當然,這個「壞」的程度並非毫無限制,一旦超出了個體的承受極限,比如出現了明顯的攻擊或反社會行爲,就會直接導致關係破裂。
待一段關係進入中、後期,隱蔽人格對關係的危害就會慢慢浮現。
學者英戈.澤特勒(Ingo Zettler)與同事們在二○一八年和二○二一年發表了兩篇文章,來證實隱蔽人格的核心特徵,並將其命名爲「暗黑因素羣」。其中的一些典型表現如下:
● 利己主義(egoism)
這些人普遍過度關注自己,具有明顯的「自我中心」導向。無論是透過文字進行交流,還是在面對面的言語溝通中,他們以「我」爲開頭或主語的佔比極大。
同時,他們極度關注私利,爲了個人利益可以輕易地犧牲他人,甚至會去傷害他人。在他們眼中,凡事首先要爲自己考慮,即便這樣做可能會對別人造成麻煩。「如果不走捷徑,很難成爲人上人」是他們的人生格言。此外,他們極度重視自身享樂,在他們眼中,謀取利益最終就是要爲自己帶來快樂。
● 道德解離(moral disengagement)
這些人的道德感普遍不高。別人眼中的傷害行爲(拍打、推人,甚至是惡語相向),在他們看來只是在開玩笑。他們很少會因爲破壞某件物品或動手打人而感到自責或愧疚,而是往往把這些粗魯的行爲歸因於惡劣的環境。在極端情境下,他們甚至認爲有些人應該像動物一樣被對待,而毆打只是爲了給他們一個教訓。他們可以隨意地爲自己的行爲找到自認爲正當的理由。
在當下的網路環境中,在道德解離的心理之下,霸凌行爲和「酸民」隨處可見。
● 心理賦權(psychological entitlement)
他們普遍認爲,自己應該得到更多,並且完全有資格比別人得到更多:因爲自己比別人都要優秀,所以配得上更好的待遇。他們很難聽進別人的話,甚至認爲自己優於身邊的所有人。親密伴侶在與他們相處時,經常會感受到他們的「高高在上」。他們的言下之意就是:你我不在一個層級和段位上,你甚至都沒有評價我的資格。
類似情況在影視劇中也比較常見,比如男主角會透過敲桌子的方式跟女主角溝通。
● 自利(self-interest)
他們拚命追求那些具有社會價值的收益,比如物質財富、社會地位、他人的認可、學術或職業成就。他們需要確保所有人都知曉自己的成功。在和他們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總會感受到他們在刻意強調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足夠的社會權力和控制感會讓他們感到心安和滿足。他人的認可會不斷地爲他們提供前進的動力,同時也會讓他們變得愈來愈不滿足於現狀。他們可能會在親密關係中,表現出極端的控制行爲和支配感,希望成爲關係中「做決定的人」。
圖爲《親密關係中的隱蔽人格:遠離「操縱、暴力、虐待、自戀」的魅惑與傷害》書封,寶瓶文化提供
● 惡意滿滿(spitefulness)
這是一種行爲偏好,一種會傷害他人,同時也會傷害到自己的偏好,帶來的結果就是我們常說的「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種傷害可能來自各個領域,既有可能是社會輿論、經濟財務、身心健康,也有可能是日常瑣事,比如只是一個「不方便」,兩個人就站在門口互不相讓,最後誰也過不去。他們單純就是爲了看別人受到懲罰,哪怕在過程中會傷害到自己也在所不惜。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是一種毀滅性人格。
(本文出自《親密關係中的隱蔽人格:遠離「操縱、暴力、虐待、自戀」的魅惑與傷害》,寶瓶文化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