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說我國的亞東溝,手握印度的七寸?
全文共1070字 | 閱讀需4分鐘
喜馬拉雅山綿延兩千多公里,從地理上將青藏高原與恆河平原隔絕開來,由於地勢高差的存在,自古以來我國西藏與恆河平原國家之間的交流,就存在諸多不便。不過綿長的喜馬拉雅山脈,有些斷斷續續的山口,還是爲兩地間的溝通提供了可能,而亞東溝就是其中的一個。亞東溝位於西藏日喀則亞東縣境內。
中國與印度、不丹的邊界在不丹與印度錫金邦之間向南突出一小塊,那個地方就是亞東。有人說:“假如在喜馬拉雅山上鑿一個隧道,不用太寬五十公里就行,讓來自印度洋的暖溼氣通過隧道直接吹進西藏,那將是多少個魚米之鄉啊!”
由於山脈的阻隔,印度洋季風大部被攔阻在喜馬拉雅山南麓,西藏與印度的氣候截然不同。與西藏的嚴寒乾燥相比,恆河平原享受着海洋季風的饋贈,這裡雨量充足、溫暖溼潤,是發展農業的理想之所。南北走向的亞東溝爲印度洋季風的北進打開一個缺口,氣流所到之處植被繁茂,山谷內部因之形成與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繁榮之態,稱爲藏區的“世外桃源”。
亞東溝整體北高南低,北部寬而南部窄,植物也由南向北從喬木過渡爲草本。亞東縣下轄兩鎮五鄉,常住居民15000多人,縣城所在的下司馬鎮就集中了一半的人口。
亞東以西爲印度錫金邦,以東爲不丹王國,以南則是西里古裡走廊,在錫金併入印度之前,亞東是名副其實的中、印、不、錫四國交界之地,即便現在也是鎮守南部邊陲,楔入印度與不丹之間的邊境重鎮。
從路程上講,亞東距離錫金首府甘托克不過三十幾公里,距離不丹首都廷布只有七十多公里,而距離日喀則市區卻有三百多公里,亞東人出趟國比回日喀則要近的多。
從亞東往南只需要八十多公里,就能抵達西里古裡走廊,這裡是溝通印度主體與東北各邦的唯一陸上通道,最窄處只有二十多公里,被印度人視爲“七寸”。坐擁這樣的地理條件,亞東溝在我國,隨時能握住印度的七寸。
在古代,亞東溝是茶馬古道的南線終點,來自西藏的黃金、麝香、羊毛和藥材等物品從這裡進入南亞次大陸,英國的工業製成品則反向運抵藏區。千百年來,每當山谷當中的馬鈴響起,就意味着一隊隊的馬幫馱着貨物,在喜馬拉雅山脈兩側溝通有無。與此同時,由於這個窗口的存在,亞東溝在十九世紀末期,成爲英國殖民者入侵西藏的主要通道。
1888年,第一次入侵西藏的戰爭由英國軍隊發起,英軍派出兩千人沿着亞東溝向北推進,目的就是將西藏納入殖民體系,最終變爲“英屬西藏”。與英國這樣一個殖民國家相比,清朝藏軍的武器裝備都要落後得多,多數藏人只能用簡陋的火銃和拋石繩拼死抵抗,對面的英軍則憑藉先進的後裝槍無情地收割生命。曾經有一部講述我國西藏抵抗英國的電影叫《紅河谷》,說的就是這段歷史,而“紅河谷”是亞東溝的另一個稱呼。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