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劇拍不得主旋律嗎?

這個國慶,最火的文娛作品,是一部微短劇。

《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用穿越的方式,將主旋律敘事與微短劇相結合,其新鮮感與反差感,迅速引發了用戶的激烈討論。很多觀衆都在評論區表達了自己對這部創新微短劇的喜歡。但與此同時,《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也受到不少對其立場與動機的負面質疑。

這樣的情況在近年來的影視作品中並不少見。不論是電影、長劇集作品都遇到過這種問題。圍繞作品的熱烈討論可以看作是作品出圈的一種證明,它引起了包括非微短劇主流觀衆在內的更多羣體對微短劇行業的關注,這對於近半年以來整體處於發展平穩期的微短劇行業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

《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劇照(圖源:豆瓣)

從行業趨勢上來說,微短劇更具想象力與創新性,距離年輕觀衆更近,也更受觀衆歡迎。但是現在短劇行業也有同質化、低質化、“雷聲大雨點小”等問題。而《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更像是行業的一道分水嶺,將微短劇推到了更廣闊的大衆視野中,也探索了更多的類型空間。

面對新生事物的發展,需要各方面齊頭並進,唯有一個更加理性客觀的外部討論環境,才能讓“主旋律+微短劇”的化學反應越來越好。否則,該類型微短劇的行業發展或將再次迎來低沉觀望的狀態中。 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陳曉達教授表示,“劇情片不是教科書論文和紀錄片照本宣科的表述歷史內容,合理虛構是藝術創作的基本權利,應該在歷史基礎上允許創新,讓創作者有發揮的空間和餘地。”

文藝作品需要發揮的空間和餘地

“我本人是佩服得五體投地。”拍攝過多部短劇作品的導演胡玉羽在談及《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時直言,“這部短劇在劇情上非常新穎,演員表演、導演把控都非常好,情緒點和名場面都很打動人,是一個高質量的短劇作品。”

不僅是業內人士的認可,在抖音的評論區裡,不少觀衆也能直觀感受到《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的製作水平相當高,發出了諸如“怎麼感覺這個短劇和別的不太一樣啊?”的感慨。目前,僅5集的《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在抖音播放量已經達到了1.4億,相關話題更是收穫了5.3億次播放,成爲國慶期間最具討論度的文娛作品。

(圖源:抖音)

實際上,同期上線的作品並不少。在9月29日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召開的國慶檔重點網絡視聽節目推介會上,總局發佈了一個涵蓋29部微短劇的片單,其中大部分都是主旋律題材。

但這些作品以及國慶之前上線的所有作品,在“主旋律+微短劇”的賽道中從未出現過真正的爆款,《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是第一個。

比起一般的主旋律作品,《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首先是在製作層面足夠用心,令觀衆能感受到誠意。

陳曉達告訴毒眸,“不管是第四集湘江戰役的戰爭場面,還是各種想象化的畫面呈現,《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在製作上都上了一個維度,甚至可以將此視爲微短劇工業化的一個標準。看得出來,這部劇在製作上實打實的花心思了。”

《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湘江戰役片段

胡玉羽導演談到了更細節的部分,“我舉一個最簡單的畫面——運送發電機的那個戰士說‘應到128人實到128人’裡,導演在這裡用了一個長鏡頭,然後出現了127個靈魂,鏡頭環繞最後定在一個人的特寫上。這一部分從特寫開始,到特寫結束。讓我非常感慨,原來微短劇的拍攝一樣可以很高級,一樣可以有電影感。我也很感動竟然有人會這麼用心去做此類作品。”

《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另一大出圈的關鍵因素,是對“穿越”這一形式的巧妙使用。使得“穿越”成爲了連接歷史故事與當代年輕人情感的橋樑。從本質上看,這也是創作者洞察到了年輕人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幫助長征,爲長征貢獻一份力量的樸素情感,於是採用了“穿越”的方式來填補年輕人的遺憾。

不過,這一創新形式,也讓《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遇到了不少指責。從行業發展的角度看,每一個新的內容形態進行類型探索時都會遇到此類問題。

“我國慶期間看了這部劇,質量是很好,但沒想到這部劇能出圈,引起能這麼大的討論,畢竟國慶期間上的主旋律那麼多。但是它會遇到這麼大的指摘我也是能理解的,畢竟短劇行業一直以來多是圈層性的,走下沉的。在破圈的過程中,肯定會有非議,再加上是一部主旋律,受到的審視肯定更多了。”製片人周澤對毒眸說道。

面對微短劇,廣電總局的總體態度是包容支持的。在國新辦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上,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董昕這樣評價微短劇,“在大家參與度這麼高的情況下,還是要給予更多空間。”

《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劇照(圖源:豆瓣)

而從產業的視角出發,一個基本常識是,對於不同的內容形態,適用的是不同的審查標準,電影、劇集、微短劇均有所不同。因此,當觀衆以正劇、紀錄片的要求去審視微短劇時,自然會有許多不滿因素滋生。陳曉達教授提到,“當然,對該劇創作上的瑕疵,大家完全可以各抒己見發文商榷,見仁見智探討批評一番,但上綱上線扣帽子、要求下架,以製造輿情的形式來攻擊,目前這種殺氣十足的影視批評風氣,對於首次試圖探索題材融合的嘗試是不公平的。”

從觀衆的角度而言,實際上微短劇雖然近兩年火爆,但受衆羣體一直都有圈層性,而圈外觀衆對微短劇是存在強烈刻板印象的。

而這次《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的出圈,讓相當一部分過去並不接觸微短劇的羣體首次“觸短”。一些觀衆可能會由於不適應短劇的快節奏或者對短劇一貫的偏見而對它產生誤解,尤其是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的截圖,大部分也是脫離劇集內容語境的“審判”。

但對另一部分觀衆來說,《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扭轉了他們此前對短劇的刻板印象。“我覺得《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對整個短劇行業的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它把短劇往上提了一個臺階,尤其在一些從業者和觀衆以往的認知裡,短劇是low的,《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出現之後徹底改變了。”胡玉羽表示。

本質上,《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能面臨如此多的指摘,是因爲的確足夠出圈、足夠里程碑。或許對於每一個新興內容形態而言,都需要經歷這樣一個必然過程。

微短劇能不能承載愛國情感

《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的成功,回答了行業的一個重要問題——是不是任何類型題材都有可能、有辦法在微短劇中呈現?微短劇能拍主旋律題材嗎?

僅以主旋律題材而言,雖此前沒有出圈作品,但不論從市場環境還是用戶需求來看,都是呼喚主旋律微短劇出現的。

回顧行業背景,這幾年微短劇市場一直深陷同質化窠臼。戰神、贅婿、暗黑、復仇等套路化的作品持續涌現。其內容特徵和商業化模式又決定了微短劇產量高、製作週期短,如此一來觀衆審美疲勞的速率就會更快,更加需要創新的產品出現。

據《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4)》,2023年全年共上線重點網絡微短劇384部,較2022年(172部)增加一倍多。

《中國網絡視聽發展報告(2024)》(圖源:中國網絡視聽大會)

這樣的產業環境下,需要更加多樣化的題材和內容創新,主旋律就是其中切實可行的一條路徑。

根據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與問卷網的數據顯示,今年國慶,有24.3%的年輕人錄製短視頻向祖國表達熱愛與祝福。留學生們的“花式告白”,和國內大學生們在抖音等平臺上發佈的祝福,讓國旗和中國紅遍佈了社交網絡。顯而易見,這一代年輕人正展現出更強烈的愛國情懷,對主旋律作品的需求也更強烈了。

去年暑期,同爲現象級作品的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可以視作一種主旋律創作。它以用物擬人的方式,喚了觀衆對遺失文物的憐惜之情。

《逃出大英博物館》劇照(圖源:豆瓣)

“穿越情節及部分劇情呈現或許顯得稚嫩,經不起推敲,但問了身邊幾位看過的年輕人都很喜歡和感動,也分得清什麼是歷史真實和虛構,並無誤導青少年之嫌,青年受衆審美訴求以及那份質樸的愛國心是不是需要肯定?《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以通俗性、 日常性、凡俗性內容形式,營造青年受衆的共情體驗,實現了主旋律青春化的一種處理。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陳曉達表示。

從短劇市場拓展開去,其實所有內容行業近兩年都在不斷思考和探索主旋律敘事的新方法。

比如,從2019年開始,主旋律影像的熱潮出現了一條清晰的發展脈絡,先從電影市場火爆,再流轉到劇集市場,涌現出了一系列如《我和我的祖國》《長津湖》《覺醒年代》《山海情》等質量又高,市場效益又好的作品。

(圖源:豆瓣)

但時間線來到近兩年,主旋律作品的市場表現也在降溫,單純地呈現歷史故事和宏大情結的主旋律敘事方法,在如今更關心周圍世界的年輕人羣體中很難被吸引,市場上對應的表現是,出圈之作肉眼可見地變少。

微短劇當然有自身的優勢,也有自身的侷限性,如何在與主旋律敘事結合的時候“揚長避短”,成爲了主要課題。比如,“穿越”這個元素目前被證明有效,在廣電總局的推薦片單中,不僅有穿越回過去的,也有從過去穿越到現在的,甚至還有“穿越+無限流”的,這些都是在把主旋律精神,放置在和年輕人更接近的語境中去呈現的。

一位黨史專家告訴毒眸,“《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開啓了一個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青少年探索、學習、傳承長征精神的一個有效的路子。它能激發有志青年,自行去學習併發揚紅軍的長征精神,服務於今天的國家建設,我覺得會有很好的效果。”

在乎年輕觀衆的觀感,也是該劇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尤其重視的部分。據主創透露,《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有五位編劇,一共五集的體量創作週期卻比此前的微短劇長了兩到三倍。第一版初稿劇本出來之後,主創團隊就將其發給了公司所有的00後成員觀看,看看當中的一些細節是否能打動他們。

該劇的主創團隊也提到,“我們預期受衆希望以年輕受衆爲主,如果能引發更多年齡層喜歡,我們當然是非常榮幸,更大年齡的觀衆本就對長征有感覺,但是年輕觀衆更需要看看長征內容。”

微短劇多元化發展需要什麼

獨木不成林,“里程碑”雖然出現了,但行業各個方向也需要匹配足夠努力,才能讓微短劇市場的多元化發展得以成形。其中既包括更多創作者的加入,也需要更明確的政策規範與扶持、平臺監管,以及更良好的外部討論環境。

《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不僅在內容上打了個樣,也讓行業看到了主旋律微短劇的市場潛力。

《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劇照(圖源:豆瓣)

幾位從業者都向毒眸提到,過去的主旋律微短劇難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投資巨大,以微短劇固有的商業模式而言,很難收回成本。

“按短劇的投流模式看,跑一千多萬的充值才能賺幾十萬。主旋律短劇很多都是大場面,精品化製作的成本更高。像《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300萬投資,得跑多少才能回本呢?很少有人願意拍的。”胡玉羽提到。

實際上,《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向所有觀衆免費播放,也沒有任何的廣告植入,這在微短劇行業內等同於“做慈善”,300萬投資無法回本。

“但是這部劇1.4億的播放量,還有近十億的話題閱讀量,太讓人振奮了,這讓我們看到了主旋律微短劇巨大的市場潛力。是可以投入高成本去做的。“周澤從業多年,一直想拍攝新的微短劇類型。

主創團隊表示,“我們公司每年20%-30%的項目是用以推動行業發展,提升短劇格局。頭部主旋律長劇有《山河情》《大江大河》,短劇有《逃出大英博物館》,但還是太少了,我們希望每年能夠拿出主旋律短劇作品,證明短劇是可以包納各種題材的。”

對同行創作者來說,胡玉羽認爲主旋律短劇的出圈也會爲其帶來極大鼓舞,“我在一個幾百人的微短劇行業交流羣裡,大家都認爲主旋律微短劇未來會成爲一個趨勢。我也一直在想,我已經拍了三年的霸總、贅婿吧?不能一直拍吧,我爲什麼不能有更高的情操和藝術追求?爲什麼不能在短劇作品裡表現我的家國情懷?”

《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作爲第一部出圈的作品,如果此時沒有收到更包容性的反饋,而是被上綱上線“跟風”一打死的話,在陳曉達教授看來,接下來便有可能導致寒蟬效應,“當沒有人會再敢將微短劇和革命歷史題材去創新嘗試結合在一起,那是不是大家認爲微短劇應該回到霸總贅婿題材更好呢?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不管怎麼樣,或許《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在創作上仍有瑕疵,但應該允許它試錯。”

《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劇照(圖源:豆瓣)

從政策上,自去年以來,“文旅+微短劇”蔚然成風,各地都紛紛推出了自己的扶持政策,但仍需要爆款內容帶動市場認知。而主旋律中的革命歷史題材,剛剛起步不久,在廣電總局的呼籲下,包括電視臺、流媒體平臺等均在發力,試圖實現大小屏同播。許多行業內的頭部公司,以及傳統影視公司,都正在儲備新的主旋律微短劇項目。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任何新生事物從產生到被接受都需要一個過程,全社會共同努力營造一個理智、客觀的文藝評價機制,是最後缺的一環。

事實上,在站外的不少微博大V、影視行業從業者都理性地提出了對《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的喜愛或者批評建議,這些聲音都是基於內容本身而提出的,而並非針對動機或立場進行揣測,這纔是文藝界需要的合理討論。

傳統影視走過的道路,或許微短劇都要從頭走一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要先允許這團火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