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濛自薦出演《流浪地球3》,可3到底能不能拍現在卻成了大問題
今天,#王濛自薦出演流浪地球3#的話題猛衝到微博熱搜第一,“濛主”和網友們對小破球的愛真真是滿到溢出來了。
與此同時,#流浪地球2票房破20億#的話題也人氣爆棚,引來觀衆一片叫好。
但一片叫好聲中,不少“委屈”的聲音也讓人很難受:
“恭喜,但是離譜的是排片越來越少,甚至沒IMAX場。”
“這種大場面居然沒有IMAX場次...大早上七點多,大冬天誰早起去看...”
這求排片的場面用“一片哀嚎”來形容也不爲過。
有的影迷爲了“給信仰充值”,只能苦哈哈地在午飯時間去看《流浪地球2》。爲了這僅有一場的排片,午餐只能草草吃一口,這大過年的,着實心酸。
對於這種“不給特效大片排IMAX”的行爲,有網友形象地比喻爲“好比疫情時期不給一線醫護人員穿防護服”,咱就是說,這個懟得相當到位!
明明是一部人人點贊、口碑爆棚的中國科幻里程碑鉅製,爲什麼《流浪地球2》卻會遭到這樣刻意的排擠呢?
我想,或許最大的問題正是在於,它證明了中國電影人能夠駕馭成熟的工業化電影流程,能夠製作出飽含中國價值觀的鉅作,是一部“十年後大家一定還會記得”的作品。
這是很要命的一點。
電影這個文化產品,除了承擔娛樂功能以外,價值輸出,尤其是面向全球的價值輸出是很重要的一個職能。
美國的商業片中間都很喜歡加一段主角的激情演說,配上BGM搞的觀衆熱血沸騰,這就是他們電影中的價值輸出。
這方面能力以前的中國電影是很弱的,也是刻意在規避的。
因爲西方電影市場不歡迎反向輸出價值觀的作品,他們喜歡反應中國苦難、中國落後、中國愚昧的內容,並美其名曰“真實”“人性”。
這和之前美術界面臨“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人形象VS真實的中國人形象”的問題其實是一樣的。西方劃給你表演的舞臺就這麼大,你必須在指定方向指定題材內跳舞,才能引來喝彩。行業內外概莫如是。
更別提那些仰賴進口外國影片賺取利潤的資方。
相比國產片不夠穩定的投資回報,歐美進口大片纔是真正的搖錢樹。而這顆搖錢樹能夠穩定生錢的土壤,則是中國商業電影和國際一流影片間的絕對差距。只要國產商業片水平始終趕不上,始終劇情離譜特效拉胯粗製濫造閃瞎觀衆眼睛,他們就能永遠輕鬆賺錢。
但《流浪地球2》給這套體系一記重重的耳光。
但《流浪地球2》給這套體系一記重重的耳光。
但《流浪地球2》給這套體系一記重重的耳光。
從《流浪地球》到《流浪地球2》短短4年時間,郭帆導演敘事能力的進步,劇組團隊在細節把控能力的進步,道具特效精益求精的進步,都是令人驚歎的。
尤其是影片中巧妙增加了很多隻有中國人能理解,會做出的選擇,展現了中國特有的價值觀,更是令人大爲驚歎。
疫情之後,渾渾噩噩了3年的電影行業突然發現:中國電影人居然已經可以拍出一流的,飽含中國浪漫和中國價值的商業作品,這件事本身就足夠令居心叵測的人恐懼。
所以你會看到吃了安眠藥去影院呼呼大睡還能寫出影評的“愛好者”;3小時上18趟廁所膀胱失能還堅持看完的“尿尿俠”在網上聲嘶力竭;
以及下面這種搜到任何帶“流浪”字眼的內容都要差評一句“不好看,電影院裡睡了3個小時”的黑水軍,他們連“流浪狗”都不放過,真是好笑又可憐。
這些人千方百計阻止或減少《流浪地球2》排片的原因只有一個:他們想要去阻止一個已經發生了的事實,他們害怕中國電影體系的崛起。
2020年,疫情突發,爲了保障影院復工復產,保障中國電影業的正常運轉,《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復映。
郭導把復映所有的票房收入都捐助給了影院,爲院線的復工復產貢獻力量。
這讓我們看到,中國電影人不僅有實力,更講道義,此番《流浪地球2》被“別有用心的人”圍剿,我們或許也可以做些事,自己去選擇以後要看什麼樣的電影,
因爲“只有《流浪地球2》活下來,才能拍第二部、第三部。只要它能活下來,就會有更多的投資人有信心繼續投中國的科幻電影。”
其實說到底,誰是今年春節檔票房第一其實不重要,哪個明星創造了記錄也無所謂,只要是中國電影,中國電影人取得成功,對所有觀衆對整個行業而言,都是好事。
但在這個過程中不惜以下三濫的手段抹黑打壓造謠的“人”,大家應該清楚他們的成分和目的了。
畢竟,電影之爭,從來不只關乎電影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