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聊天出“事故”,一傢俬募被拉下水
用聊天軟件聊天,卻引出了麻煩事!
近日,一家廣州私募接到了監管罰單,其中該公司人員因涉及使用“即時通訊工具”引發的違規,值得業內關注。
私募展業過程中,與投資人的溝通至關重要。但與之相關的溝通渠道,甚至成爲合規問題的“導火索”。
這張罰單,又給私募從業人員哪些啓示?
“即時通訊工具”遭點名
廣東證監局向廣州匯盛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出具警示函,這是一家股權股權創投私募機構。
警示函指出上述私募存在如下五個問題:
一是未將募集完畢的私募基金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基金業協會)辦理基金備案。
二是通過即時通訊工具向投資者承諾保本保收益。
三是未按合同約定向投資者披露基金信息。
四是未根據基金業協會的規定及時填報並更新從業人員信息。
五是向非合格投資者募集資金。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廣州匯盛向投資者承諾保本保收益的方式——通過即時通訊工具,被點了出來。
過往,多數警示函並不強調違規私募承諾保本保收益時,所使用的具體“工具”。
中基協官網顯示:廣州匯盛目前全職員工爲5人,管理規模不及5億元,存在未按要求進行產品更新或重大事項更新累計2次及以上等機構誠信問題。
口頭承諾剛兌?
無獨有偶。
監管網站刊登的一份名爲《私募機構典型違法違規案例摘編》的文件,將一家海南私募作爲案例,說明其存在與投資者約定最低收益的違規情形。
當中提到:這傢俬募在基金合同中與投資者約定“預期年化收益率”或“業績比較基準”,並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按照固定期間向投資者支付收益,相關收益不與投資項目的資產、收益、風險等情況掛鉤。
換言之,這家違規的海南私募在基金合同中,與高淨值客戶進行了“文字約定”,最終此不合規內容被監管部門發現。
上文提及的廣州匯盛私募,可謂更加“簡化”,直接切入到聊天軟件上,向客戶進行文字或者音頻的收益承諾。
展業要求有哪些規定
資事堂注意到:2020年12月,證監會曾發佈《關於加強私募投資基金監管的若干規定》,其中有兩處提及即時通訊工具,均基金募集過程的禁止行爲有關。
具體如下:
其一,通過報刊、電臺、電視、互聯網等公衆傳播媒體,講座、報告會、分析會等方式,佈告、傳單、短信、即時通訊工具、博客和電子郵件等載體,向不特定對象宣傳推介,但是通過設置特定對象確定程序的官網、客戶端等互聯網媒介向合格投資者進行宣傳推介的情形除外。
其二,口頭、書面或者通過短信、即時通訊工具等方式直接或者間接向投資者承諾保本保收益,包括投資本金不受損失、固定比例損失或者承諾最低收益等情形。
可以看出,一個是關於產品宣傳推介,另一個涉及本金與收益,前者含有例外情形。
實際上,即時通訊工具在金融機構的合規性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
2021年12月末,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通知,要求市場機構在從事銀行間市場債券及衍生品等交易時,應使用具有實名認證、權限管理、信息留痕及記錄保存等功能的交易即時通訊工具規範開展業務,其中涉及羣組溝通的管理要求。
諸多債券私募從業人員的行爲,也受到上述展業規範文件的管理。很多債券交易人員長期以來嚴重依賴QQ聊天羣組,進行債券詢價和撮合交易,並鬧出過一些業內糾紛。
業內操作不一
一傢俬募管理人對旗下員工的即時通訊工具的管理,有着不同的方法。
一家北京大型股票私募人士透露:他在入職這家機構之時,合規部門就會要求其簽署即時通訊工具的監測協議,不僅針對市場銷售同事,而且也涉及投研部門的人員,防範相關違規行爲。
另有一家百億私募對資事堂稱:所在機構並沒有對即時通訊工具的具體規範,但有很多客戶羣的維護,市場和運營部門的同事都在相關羣組,有固定的值班規範,對交流用語有職業性要求。
此外,一家上海百億私募表示:內部員工都統一使用企業版的通訊工具,與直銷客戶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