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瘋傳愛吃生魚片恐致胰臟癌 醫師這麼說

近來卻有傳言認爲,嗜吃生魚片,可能也會讓你惹胰臟癌上身。這是真的嗎?

目前,生魚片和膽管癌的關連性較高

生魚片向來是亞洲飲食文化的重要一景。依照魚種,生魚片可簡單分爲以吳郭魚、草魚爲主的淡水魚生魚片;以及常見鮭魚、旗魚、鮪魚等海水魚生魚片。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資料,草魚、鰱魚、鯉魚、鯽魚、吳郭魚、羅漢魚、淡水蝦等淡水魚蝦,容易被一種名爲「中華肝吸蟲」(Clonorchis sinensis)的寄生蟲當成第二宿主,而當人類生食遭肝吸蟲寄生的魚肉,就可能讓蟲卵在人體內孵化,寄生於肝臟、膽管,成爲最終宿主。

肝吸蟲的壽命可達20至25年,長期居住人體腹腔中,恐致人體膽道發炎、纖維化、產生膽結石。嚴重甚至可能造成細胞病變,引發膽管癌。

吃淡水生魚片 除了膽管癌,還可能引發胰臟癌?

不過,生魚片難道跟胰臟癌也有關係?顏博士活力診所醫師顏榮郎多年來觀察膽管癌、胰臟癌病患,結果發現除了膽管癌病患外,9成以上來診的胰臟癌病患,病發前都有生吃水產的習慣。他認爲:「對很多嗜吃生魚的人來說,一旦養成習慣,不分淡水或海水魚,吃進去的寄生蟲族繁不及備載,容易因此長期胰管、膽管慢性發炎與基因突變。」

顏榮郎指出,「膽管和胰管原本是出自同源的胚胎系統,管路彼此互通;因此寄生蟲若會洄游至膽管,自然有可能感染胰管而發病。這兩種癌症在病理變化上也十分相似。」包括:腫瘤外圍包覆的纖維組織,厚度可佔腫瘤體積高達80-85%,致使腫瘤內部極度缺氧、發炎與纖維化;癌幹細胞(cancer stem cells)在缺氧的環境下,活性特別強;導致這兩種癌症對放療、化療或免疫療法的反應極差。

顏榮郎說,胰臟癌是致死率極高的癌種,近年來臺灣胰臟癌人數又節節升高,他懷疑,這與國人嗜吃生魚片有關,不應輕忽。

血液腫瘤科醫師:有可能 但缺乏科學證據

不過,其它吃生魚的國家也有類似情況嗎?

根據2018年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的資料,每十萬人中罹胰臟癌最多的前五名國家,依序爲:匈牙利(10.8)、烏拉圭(10.7)、摩爾多瓦(10.5)、拉脫維亞(10.3)、日本(9.7)。儘管日本高居第五名,但仍缺乏明確解釋,證明這與日本嗜生魚片的飲食文化有關。並且,目前日本、中國等有生食水產習慣的國家,也尚未有研究指出兩者有確切關連。

對此,基隆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王正旭表示:「膽管、胰管有70%交叉在一起,兩者在十二指腸交會,進而協助消化系統分解、吸收食物。」他說,因此若說肝吸蟲跑到胰管,進一步導致胰臟癌,或許可能成立。「不過目前仍缺乏具體的實證研究,」還是需要更明確的資料,才能斷定兩者有關。

王正旭總結,爲了降低膽管癌風險,民衆確實應避免生食淡水魚。但至於生食海水魚則與癌症無太大關係。

另外,肝吸蟲僅出現在淡水魚類身上,因此如果真的很擔心肝吸蟲寄生,建議不要生吃淡水水產,如吳郭魚、草魚等魚種。而若過去曾生食過淡水魚蝦,建議先至醫院的感染科門診進行糞便檢查,若確實有肝吸蟲寄生,經醫師指示投藥,即可消滅。

《康健》提醒您,吸菸有害身體健康。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