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以更大自信爭取臺灣民心

臺灣青年教師湖北經濟學院任教,爲學生上課畫面。(新華社資料照片

太陽花學運後,大陸就開始調整兩岸政策方向,收緊陸客陸生赴臺觀光、就學,不再透過中介對臺採購,而將施力重點放在「一代一線」,即青年一代和基層一線,吸引他們到大陸求學、創業、工作、生活,讓愈來愈多的臺灣民衆直接從兩岸交流中獲益,讓他們從生活經驗中感受到兩岸關係的好處,慢慢轉變他們對兩岸前途的看法。

大陸的調整,固然與臺灣內部政治生態民意趨向變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但更重要的因素是,大陸自身的壯大,用大陸領導人習近平的話就是,過去5年來,中共「解決了許多過去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大陸對臺政策的調整,也是其中之一。衆所周知,隨着大陸的突飛猛進,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已改變當今國際政治與經濟的格局,隨着中國繼續發展,後續將引導國際社會走向何方?臺灣在變局中將處於什麼位置?都將決定兩岸關係的發展與臺灣的命運,臺灣社會不能輕忽。

事實上,習近平「兩個許多」的提出,不僅意味大陸隨着實力的壯大,已有足夠能力解決艱困問題,更意味也有足夠的自信挑戰難題,並加以化解。大陸宣揚的「四個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樣適用於對臺政策。正如習近平明言,「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是大陸的發展進步」。這恐怕纔是大陸制訂對臺政策的根本出發點

按照這一思路制訂出來的對臺政策,一方面必然會繼續堅持和平發展思維,不會輕言動用武力,對兩岸問題的解決會保持戰略定力,構成兩岸基本的和平關係。但大陸絕不會消極被動等待統一進程的啓動,或者坐等臺灣民心迴歸,而會積極透過大陸自身發展,引導臺灣民意產生變化,並逐步實現和平統一歷史進程。這自然對臺灣社會構成壓力,無論朝野各黨還是社會各界,都該認真思考臺灣和兩岸未來的問題,而不是消極的維持現狀,坐等臺灣優勢逐步流失。

大陸並不特別在意臺灣內部政局的變動,也不會因爲民進黨上臺而向其靠攏,反而會藉助自己掌控的資源,採行操之在己的政策措施,吸引臺灣民衆前進大陸,並與臺灣民衆分享大陸的發展機遇,從而在大陸的土地上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

結果不僅愈來越多臺灣民衆加入兩岸融合,同時也會有更多臺灣民衆轉而認同大陸的生活方式和發展模式;已有臺灣青年願意加入中國共產黨,實現更高層次的政治參與。這種類似用腳投票的行動開始密集出現,將有可能徹底翻轉兩岸當前的互動模式,並反過來對臺灣政府構成巨大壓力。

不過,任何政策的實施都可能產生反效果,譬如大陸限縮赴臺陸生、陸客人數,停止政策性採購、壓縮臺灣在國際組織相關活動的參與空間等,不僅對臺灣民情帶來衝擊,也傷害相關產業投資者和從業人員,影響其生計之餘,也可能讓他們心寒。至於國際參與的限制,更往往觸動臺灣人內心深處的敏感部分,可能會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從這個角度看,大陸在制定對臺政策時必須充分評估相關政策的負面影響,避免出現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結果,更何況,大陸對蔡政府的施壓動作,卻要臺灣民衆埋單,對多數臺灣民衆來說未盡公平

多數臺灣人只想過好日子,但很少人真的支持臺獨,正如蔡衍明董事長所建議,以大陸今天的實力與自信,應可以用心彌補過去兩岸心靈感情上所受的創傷,以務實加現實的態度與方式爭取臺灣民心,多說有感情的話、多做會感動的事,讓內心排斥共產黨的臺灣人體會到大陸的善意、進而改變那些人對共產黨不必要的敵意,認清、認同兩岸本就同屬一中,「臺灣人就是中國人」的事實,達到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