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世局變幻如棋局 臺灣需靈活

社評

時隔4年,中歐峰會終於在12月7日重現面對面會晤場景。連袂飛赴北京的歐盟理事主席米歇爾和歐盟執委會主席範德賴恩,和習近平主席及李強總理分別舉行會談,試圖爲幾經震盪的中歐關係重新找回穩定的航路和座標。

中歐峰會 關切貿易赤字

在中美地緣對峙與科技、經濟競爭日趨白熱化的過去幾年裡,中國大陸原本視歐盟最可爭取的「離岸平衡者」,屢屢呼應歐盟所揭櫫的「戰略自主」方針,希冀歐盟發展出具獨立性、不完全追隨美國腳步的對華政策乃至於全球戰略,使中國在面對來自美方的競爭壓力時,能在西方世界擁有可供迴旋的緩衝空間。

然而,2022年2月底俄烏戰爭爆發,大陸這一佈局遭遇不小衝擊。不過,時至2023年底,俄烏戰爭陷入僵持,俄烏戰爭的陰霾正逐步從中歐關係上空挪開。這次峰會,米歇爾與範德賴恩將經貿問題放在首要議程,亟欲解決過去兩年來遽增一倍、高達4000億歐元的貿易赤字問題;兩人也對中歐市場雙向開放的對等性問題頻頻叩關,要求大陸當局給予歐商在華投資、經營更多的空間。

歐盟領導人還當面向中方解釋,歐盟並不想要與中國「脫鉤」。至於今春以來歐盟另行提出的「去風險」概念,也不是針對中國而來,其旨在增強歐盟市場供應鏈的韌性,減少對單一來源的過度依賴。

此外,在歐洲政壇歷來最關注的氣候變化議題上,中國大陸汰除化石能源燃料的進度和力度,亦爲歐方向北京遊說的重點。大陸日趨嚴格的電子數據境內外流動管理規則,是這次中歐峰會雙邊對話最有進展的議題,預期歐商在華面臨的合規難題可以稍解。陸方也趁機對陸產電動車輸歐遭遇的歐盟反補貼調查進行迴應,希望歐方「審慎出臺限制性的經貿政策和使用貿易救濟措施」。對於拜登政府意欲串聯荷蘭等歐洲國家在半導體先進供應鏈上對中國設限,北京也向歐盟提出「反對違背市場經濟基本準則,把經貿問題泛政治化、泛安全化」的正告。

正如範德賴恩所說,歐盟和中國「複雜的雙邊關係下,需要坦誠、開放的交流,進一步加深我們的相互理解」。中國大陸與歐盟的交往中,既有貿易總額達8473億美元的深度利益鑲嵌,在氣候變化、科技競爭乃至以巴問題、烏克蘭戰爭等不同議題上,也各自握有許多籌碼。在哪些地方合作、又在哪些地方較勁,可謂思慮萬端,構成一幅經緯交織的複雜圖像。

兩岸借鑑 歐盟內部厭戰

然而,民進黨執政的這幾年來,總試圖以極端簡化的「專制vs.民主」敘事,將世局概括爲「全西方都在力挺臺灣對抗中國」的圖像,還搬出當年馬蔡ECFA辯論的舊套路,試圖把「走向中國」和「迎向世界」的政策選項截然二分,彷佛顧此就必然失彼。

實際上,不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世界」和中國大陸的各層次互動與競合從來沒有中斷過。以昔時兩大集團彼此隔絕割裂、全然對立的美蘇冷戰式想像,套用在如今臺灣前途的擘畫上,不但是對選民意識的混淆,也缺乏作爲執政黨的穩重感和責任感。

和臺灣一樣處在強權板塊銜接點的烏克蘭,在西方輿論中佔盡道德同情與政治正確的高地,卻面臨美國兩黨惡鬥導致軍援撥款卡關的難題,和歐洲內部厭戰疲勞情緒上揚等挑戰。近期,斯洛伐克選出了親俄左翼總理;荷蘭反對援烏的極右翼政黨,在國會改選中拿下第一大黨位置,使歐盟日後對俄烏戰爭和涉俄製裁的態度更添變數。

世事演進如江河流轉,不會永遠停留在同一個灘岸。不論是中歐關係的突圍轉圜,還是烏克蘭背靠的西方集體內部出現裂痕,都在提醒臺灣:切莫放棄自主選擇外交和兩岸關係的權利。不論哪一陣營當選,靈活駕馭臺灣所面臨的世局,都是高難度的任務。

外人提供的導航固然可以參考,但怎麼做才能符合國家整體利益,仍是駕駛座上選民選出的掌舵者不可逃避、也不可自我放棄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