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陸貨幣寬鬆 須精準投放
社評
大陸人行下調各主要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估計可向市場提供長期流動資金約人民幣1兆元,人行並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利率0.25個百分點。受此激勵,上證指數連續4天翻紅,反彈幅度逼近6%,可望恢復今年開盤以來的跌幅,顯見短期刺激政策效果顯著。前幾次降準均下調1碼,這次一舉下調2碼,足見北京拚經濟的決心,預估未來貨幣寬鬆的動作與步調將會加大加快。
當務之急找回市場信心
面對經濟下行與股市破底風險,寬鬆貨幣確有必要,也有充足的底氣。大陸爲強化銀行體質,追求金融穩定,一直保持較高的存款準備金率。包括這次降準,3年內已下調7次,整體加權平均存款準備金率爲7%,相較美國0、歐元區2%、日本不到1%,大陸高出許多,代表貨幣政策運用空間還很大。
另方面,大陸最新經濟數據,2023年成長5.2%雖優於市場預期及官方目標,但國際大環境不利出口,且基期逐步墊高,2024年恐無法保5。IMF及世銀預估2024年大陸經濟成長率分別爲4.6%、4.5%,相對看好的《經濟學人》預估4.9%,都低於5%,貨幣政策需要更靈活。
不過,雨露均沾式的貨幣寬鬆政策,有大水漫灌的疑慮。也就是說,大量釋出的流動性,雖有助市場經濟個體取得資金、刺激消費與投資,但不容易準確投放到有實質需求的產業或企業,比如重點扶植的戰略新興產業或民營企業等,容易造成無效率的資源配置,難收事半功倍之效,甚至推升新的資產泡沫。
尤其現階段大陸經濟的問題,出在市場信心不足。不管是房地產低迷、通貨緊縮或外資出走,都出於對大陸經濟復甦有疑慮,在消費與投資決策上選擇保守。換句話說,人行透過貨幣寬鬆政策提供的大量資金活水,很容易被儲蓄起來,又轉回銀行體系,難以創造貨幣乘數效應,消費與投資動能無法快速累積,進而轉換成經濟增長數字。
爲扭轉悲觀預期,拉擡經濟,避免資源配置缺乏效率,當務之急是找回市場信心。信心有了,市場預期增強,政策就容易落實。在這個環節中,外資、企業及消費大衆的信心都很重要,其中外資更是關鍵。在提振外資信心部分,李強帶隊出席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向世界展示大陸開放之門會愈開愈大的態度,已做出很好的示範,接下來就是如何具體實現。
避免資源配置缺乏效率
儘管外界對大陸內循環體系的封閉性心存疑慮,認爲大陸加快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全面推動供應鏈自主化之際,就算對外開放,制度及法規有利本地企業的結構不會改變,外資進入大陸內循環困難重重。不難理解此一疑慮,因爲供應鏈自主化就是進口替代的過程,本來就會排擠外資企業。但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過渡階段,也是開發中國家邁向已開發國家的必經路徑。對外開放與進口替代,兩者並不違背,可以同時並行。臺灣過去兩次進口替代的經驗,是最好的例證。
再從企業及民衆信心來看,過去我們一再強調,大陸投資信心不足,最需政策扶持的是小微及民營企業,而非已經擁有充沛政策資源的大型或國有企業。貨幣寬鬆必須精準投放到這些對象,纔能有效帶動市場信心。也就是說,不管是降準或降息,都得「定向」,要讓金融機構將資金配置到實體經濟中最需要支持的領域與對象,讓政策傳導更精準有效。畢竟撐起大陸經濟半片天的,不是央企或國企,而是爲數衆多的小微與民營企業。
大陸經濟面臨諸多挑戰,需政府投入大量資源來穩定市場信心。在人行表態加大貨幣寬鬆力道之際,如何具體落實市場開放,更精準將資源投放到小微及民營企業,是無法迴避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