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回Taiwanese原點 幫立陶宛解套
旺報社評
臺灣在立陶宛設處引起的風暴持續延燒,立陶宛總統兩度喊話希望修改「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名稱,以減緩兩國間的爭端,但該國外交部長堅持不退讓。民調顯示,58%立陶宛人民反對政府對中國大陸的強硬立場,顯然對「公親變事主」的處境感到不解。
中共不會退讓
因爲「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這塊招牌,立陶宛產業已受到實實在在的傷害。2021年12月立陶宛對大陸出口額比2020年同期大降91.4%;立陶宛所有輸往中國的產品,甚至含有立陶宛所製造零件的貨物都在大陸海關受到延宕。歐盟力挺立陶宛,認爲中方作法違反WTO規定,大陸官方則挑明「中、立之間的問題是政治問題,不是經濟問題」,不認爲與WTO有關。
貿易既然是互惠行爲,北京對立陶宛的經濟制裁會是兩面刃,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中國要求所有企業在自己與立陶宛之間二選一,這將是一場與立陶宛,乃至於與歐盟的「消耗戰」,勝負在於「一箇中國」對誰是核心利益,誰願意承受代價。
從歷史看,中共不會退讓。當年毛澤東寧願延後加入聯合國,也不接受「兩個中國」、「一中一臺」,證明「一箇中國」對北京來說已經是超越利益的層次,攸關執政正當性。而對立陶宛、歐盟與美國來說,有沒有跟北京一樣的決心,來協助民進黨突破「一箇中國」?答案是否定的。
民進黨政府爲了反共大內宣,用納稅人的錢金援立陶宛12億美元,希望換取支持,但區區的12億美元不足以彌補立陶宛的損失。例如立陶宛萊姆酒遭到中國拒收,民進黨協調國營事業臺灣菸酒公司豪氣購入,那麼寶馬(BMW)和福斯汽車(Volkswagen)也被北京要求不能使用立陶宛零組件,民進黨是不是也要臺灣買下每一輛原本要出口中國大陸的BMW與福斯?
今天的僵局,立陶宛也是騎虎難下。立陶宛當初同意的是代表處的英文名稱「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臺灣人民代表處),中文名稱則尊重臺灣的翻譯。沒想到外交部爲了大內宣,將沒有主權意涵的英文名稱,超譯成中文的「臺灣代表處」,因而引起北京強烈反彈。
解鈴還需繫鈴人,民進黨政府若真把立陶宛當好朋友,就應該主動修改中文名稱,幫立陶宛解套,而非坐視朋友受苦。或許有民衆會覺得,臺灣是被打壓的受害人,大陸則是加害人,豈有要求受害人放棄抵抗,而不譴責加害人的道理?
放棄無謂對抗
地緣政治牽涉到主權爭議,每一方都會認爲自己有理。例如日本、南韓的獨島(竹島)之爭,是誰打壓誰?英國爲了福克蘭羣島出兵阿根廷,這要說是英國殖民主義的勝利,還是阿根廷侵略英國領土的失敗?
兩岸主權矛盾由來已久,臺灣人民對中共立場也心知肚明,試想北京當局有可能對「一箇中國」原則退讓嗎?民進黨既然已經務實地放棄法理臺獨,硬要在代表處招牌作文章,又有何意義?
蔡英文總統號稱「李登輝傳人」,李登輝執政時的務實外交,現在卻變成「招牌外交」、「稱謂外交」;不是說名稱不重要,但總不能無限上綱,排擠到實質議題。爲了一塊招牌金援立陶宛12億美元,究竟劃不划算?如果這是民進黨政府的外交模式,臺灣又有多少個12億美元可以揮霍?
一個簡單的標準,美國衆院已通過法案,呼籲美國國務卿參與協商,將臺灣駐美代表處名稱由「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ce)改爲「臺灣駐美代表處」(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the United States)。如果美國行政部門接受「臺灣駐美代表處」名稱,代表要與中國大陸全面對抗,那麼民進黨政府考慮要跟美國「撩落去」也才說得過去;否則的話,美國自己都不採納的名稱,卻要其他小國埋單,豈非「立陶宛的囝仔死沒了」?歐盟與立陶宛的人民遲早也會看不下去。
臺灣要拓展與國際社會的實質交流,北京不會反對,但要藉此彰顯臺獨,那就會是硬碰硬的實力較量,大可不必。臺灣可以是國際社會的貢獻者,前提是不把大部分的力氣放在與北京之間的無謂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