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建設
在日前召開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其中,要建立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
去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金融基礎設施扮演着什麼角色?我國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存在哪些不足?該如何實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記者就此採訪了多位專家學者。
體系運行整體穩健
金融基礎設施是金融資源交易運行的“道路橋樑”,在金融市場運行中居於樞紐地位,是金融市場穩健高效運行的基礎性保障,是實施宏觀審慎管理和強化風險防控的重要抓手。1月26日,中國人民銀行召開黨委擴大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會議強調,加強金融基礎設施統籌監管與建設規劃,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我國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
所謂金融基礎設施,是指爲各類金融活動提供基礎性公共服務的系統及制度安排。目前,我國已逐步形成了爲貨幣、證券、基金、期貨、外匯等金融市場交易活動提供支持的基礎設施體系,功能比較齊全、運行整體穩健。
2020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統籌監管金融基礎設施工作方案》,對我國金融基礎設施範圍進行了界定。我國金融基礎設施主要包括金融資產登記託管系統、清算結算系統(包括開展集中清算業務的中央對手方)、交易設施、交易報告庫、重要支付系統、基礎徵信系統六類設施及其運營機構。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表示,金融基礎設施是金融市場健康運行的基礎,目前國際上主要發達經濟體已具備先進、高效的金融基礎硬件設施,爲金融市場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金融基礎設施是否自主可控關係到國家經濟發展穩定性、運營和資本效率、風險防控、國家安全等諸多重大問題。建設金融強國,構建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需要加快建立自主可控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以進一步爲我國宏觀審慎管理和強化風險防控提供有力支撐。
“金融基礎設施體系是構建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整個金融體系安全穩健高效運行發揮着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直接關係到金融安全、經濟安全、國家安全,因此必須要實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也對記者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值得肯定的是,近些年,我國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建設不斷提速,以支付清算基礎設施爲例,在國際同類系統中已處於領先水平。目前,我國支付清算基礎設施已支持企事業單位大額資金匯劃、金融市場交易、居民個人零售支付等多類支付場景,滿足了不同時間、金額、幣種的跨行清算和使用多類支付工具進行資金結算的需求,已成爲我國金融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支付產業年報2023》顯示,2022年,我國支付清算結算等金融基礎設施穩健高效運行,交易量實現較快增長。中國人民銀行支付清算系統和其他支付系統運行穩健,全年共處理支付業務1.06萬億筆、金額10877.24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85%和15.09%。其中,銀行行內支付系統全年共處理業務188.60億筆、金額2183.00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22%和6.21%。
基礎設施有待完善
儘管我國金融基礎設施服務體系不斷健全,但多位業內人士認爲,金融基礎設施體系要實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目標仍存在諸多問題和挑戰。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副教授、金融與法律研究室研究員戴新竹表示,“自主可控”要求金融基礎設施體系不僅要具備自主可控的技術體系,實現在軟硬件研發、數據儲存處理傳輸等方面自主可控,還要具備國內標準制定、制度建設,以及專業核心人才的自主可控,更要積極參與國際監管合作與標準制定,提高話語權,確保在國際合作、金融基礎設施跨國聯接中具備自主可控。
“現階段,我國金融基礎設施方面缺乏系統性、全面性的法律法規體系和聚焦性、針對性的政策指引,監管較爲分散,標準不統一,多頭聯動的管理機制尚不健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尚顯不足,數據治理及金融科技監管尚處於初級階段,數字身份認證對數據治理的支撐能力不足,影響了可信數據應用的規模化拓展,存在信息泄露風險,不利於促進數據協同及認證服務推廣。”田軒坦言。
田軒進一步提出,比如銀行系統,徵信體系不健全、數字化轉型工具不完善,尤其是農村地區新型基礎設施投入不夠、信息化手段不完善。資本市場仍存在市場分割現象,與國際市場銜接不足,交易所、中央交易對手、交易數據庫等部分金融基礎設施盈利模式不夠市場化,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尚不健全。人民幣國際化生態體系不完善,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路徑尚不成熟,跨境監管與國際市場尚未同軌等。
即使是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的支付清算基礎設施領域,專家也認爲有進一步完善建設的空間。“在科技快速發展的情況下,支付結算等金融設施體系對信息科技依賴度更高,需要從軟硬件等方面提升自主研發水平,既要保障支付結算效率穩定提升,又要保障穩定性,確保安全穩健。”婁飛鵬認爲,目前在這方面我國還沒有實現完全國產化,需要進一步加大科技研發創新以提高國產化水平。人民幣跨境支付業務系統也需要進一步擴大覆蓋面和提高市場佔有率,以更好服務對外開放。
更好發揮防風險功能
“金融基礎設施在平衡金融市場中風險與效率的矛盾、控制結算風險、探測防範化解各類市場風險和可能引發的系統性風險等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唐彬表示,中央結算公司作爲金融市場運行的一箇中樞,天然具有跨機構、跨行業、跨市場的特徵,對金融體系安全與穩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實踐上,唐彬介紹,中央結算公司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持續提升自主掌控和安全保障能力,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卡脖子”問題,防範供應鏈斷供風險,安全有效應對攻擊和威脅。一是強化底層規劃設計,制訂企業級架構藍圖;二是開展核心業務系統,進行信創第二平面建設,保障供應鏈安全;三是堅持合規實戰“雙輪”驅動,推動安全工作持續改進;四是深化“三位一體”的網絡安全平臺建設,持續加強網絡安全核心能力;五是聚焦四大重點方向,提升安全自主可控。
如何優化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金融基礎設施的安全性?田軒建議,儘快完善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管理辦法,提高合規內控系統信息化要求,進行強制性風險披露要求,並提高違法違規處罰力度;強化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數字技術應用、完善業務服務體系,不斷滿足與引領市場需求;加大在綠色金融、普惠金融、人民幣跨境支付等方面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大力推動信息網絡、大數據平臺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加強金融監管部門與其他經濟數據生產部門的溝通協調機制,打造更高權威的金融數據聚集樞紐和領先的數據信息服務平臺,推動數據要素的多向賦能。
戴新竹認爲,未來一是要從法律上充分明確金融基礎設施的內涵及地位、功能,推動我國金融基礎設施統籌監管,建立更加有效的監管框架;二是加強金融基礎設施之間的互聯互通,更好協同高效支撐金融市場穩健運行;三是加強金融人才隊伍建設,推進相關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四是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國際監管合作,提高國際話語權。
“此外,金融基礎設施機構要不斷加強自身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完善風險管理制度,強化對包括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技術風險等在內的各類風險因素的監測、識別、評估和處置能力。”戴新竹表示,金融基礎設施機構要探索建立更加具有韌性的恢復計劃以及有序處置計劃,提高核心技術的能力,確保其安全高效運行。 (經濟日報記者 馬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