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防災救災體系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安瀾是中華兒女的千年期盼。黃河“水少沙多、水沙關係不協調”的不利局面依然存在,洪水風險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脅。要加快推進黃河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建設,着力提升黃河流域洪澇災害防禦能力。

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科學佈局水庫、河道及堤防、蓄滯洪區等功能建設。高標準推進古賢水利樞紐建設,加快推進黑山峽水利樞紐、南水北調西線和桃花峪洪水控制工程等前期論證。堅持干支流統防統治,統籌推進重點河段、險工險段治理,保障重要堤防水庫和重大基礎設施安全。實施黃河上中游河段堤防達標建設和河道塌岸塌灘治理。實施下游河道綜合治理提升,消除“二級懸河”危害,提升堤防抗衝能力,控制遊蕩性河勢,確保河流不改道、堤防不決口、河牀不擡高、主槽不萎縮、水庫不淤損。加強黃河河口保護與綜合治理,實施刁口河備用流路綜合整治。推動東平湖、北金堤蓄滯洪區安全建設和防洪治理,優化提升蓄滯洪區調度運用能力。推進中小河流治理,加強汾河、渭河、延河等60條主要支流防洪和除澇治理。

加快完善雨水沙情監測預報體系。在共享氣象等部門信息的基礎上,加強測雨雷達、雨量站、水文站、水位站建設,完善降雨預報、產匯流、洪水演進等模型,有效延長洪水預見期,提高預報精度。構建雨水沙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形成貫通“雲雨水”、覆蓋“天空地水工”的完整監測預報鏈條。加強黃土高原產輸沙規律研究、智能算法在泥沙監測預報中的應用,開展站點最大含沙量、次洪沙量試預報,研發便攜式、小型化光電測沙儀,開展輸沙率測驗研究,提升泥沙預報水平。加密凌情監測站點,加強遙感監測技術、定點式冰水情一體化雷達監測設備等應用,構建凌情智能預報模型,提升凌情預報精度和預見期。

加快完善水旱災害防禦工作體系。全面推進責任落實、決策支持、調度指揮“三位一體”的黃河水旱災害防禦工作體系建設。發揮黃河防總平臺作用,聚焦水庫、堤防、蓄滯洪區等重點區域和關鍵環節,逐項明確防禦責任。構建黃河多維時空數據底板、數字孿生黃河決策支持場,推進數字孿生黃河、模型黃河和原型黃河數據同步更新聯動應用,形成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的決策支持系統。加強建設管理、調度運行、應急搶險等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洪澇災害防禦會商機制、重大洪澇災害事件調度指揮機制。完善水沙統一調度機制,組織實施黃河干支流水庫羣統一調度。完善險情處置機制、防洪搶險救援協調聯動機制,加強機動搶險保障能力和防汛物資儲備建設。 (作者:魏向陽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