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或感謝美國部
(本報資料照片)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要中國人「平視世界」,但激進的「戰狼外交」引發國際社會反感;臺灣卻是另一個極端,對外關係「仰視」美國、日本等國,無時不刻地感謝、歡迎,幾乎到了屈意奉承、失去尊嚴的地步。
只是在國際政治中「實力地位纔是硬道理」,以彰顯外國同情、支持與口頭承諾的外交作爲,除了達成「大內宣」效應,製造對外形勢一片大好的假象外,反映的現象是實力虛弱、欠缺專業與自信及地位衰落。
臺灣不遺餘力感謝美國的最典型案例當屬國會的友臺法案,以簡稱《臺北法案》的《2019年臺灣友邦國際保護暨強化倡議法》爲例,從2018年5月起在參院外交委員會提案,到2020年3月衆議院及參議院通過,再經前總統川普簽署,每個階段外交部都要公開表示誠摯歡迎,一個法案感謝5、6次屬於常態。
但實情是,民進黨於2016年再度執政就面臨邦交國快速流失,聖多美普林西比、巴拿馬於2016及2017年斷交。美國參議院雖於2018年展開《臺北法案》立法,仍然無法阻擋斷交潮,多明尼加、布吉納法索、薩爾瓦多、索羅門羣島及吉里巴斯紛紛轉向。即使正式完成立法,在美國強力支持下,臺灣仍無法守護尼加拉瓜的邦交。
在宣傳機器運作下,《臺北法案》被形塑成美方堅若磐石的支持,臺灣外交成效斐然,但這終究無法遮掩事實。民進黨外交當局高估美國支持的力量,甚至甘爲美國傳聲筒,呼籲尼國政府遵循民主機制,處理與不同政黨或意見人士的爭端,等同公開教訓總統奧蒂嘉,選後又拒絕致電申賀其連任,似乎美國的政策超越臺灣維護邦交國的重大利益。
外交部對美國政要的談話更絕對要掌握話語權,在第一時間予以正面迴應。拜登總統偏好展現外交事務的權威,經常脫稿演出,對臺灣發表超出美國既定政策的評論。他去年在電視節目中表示,如中共武力犯臺,美國對臺灣有安全承諾,超出美國的「戰略模糊」原則,外交部感謝拜登再度重申美國對臺灣的一貫承諾,但對白宮釐清美國政策未變則隻字不提。
同樣地,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日前表示,美方支持臺海兩岸和平對話與往來,並致力提高威嚇力確保臺海和平。外交部循例對美方重申承諾表達感謝。事實上,坎貝爾當時的談話重點在駁斥拜登政府一中政策「空洞化」的論調,堅持「一中政策」沒有改變。外交部選擇性地感謝,傳達不完整的訊息,有誤導民衆之嫌。
因應中共對臺灣及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威脅,拜登政府最受批判的就是太多「口頭」支持與承諾,缺乏實質行動。美國與臺、烏都沒有安全條約,對是否出兵協助,美方保持模糊立場,但美國至少提供了烏克蘭高達46億美元的協助,而臺灣國防幾乎完全仰賴美國提供軍事裝備及協訓,但所有費用都由臺灣承擔,相形之下,言必稱「感謝美國」的臺灣未得到同等待遇與重視。
美國共和黨籍參議員去年11月提出「臺灣威懾法案」,比照以色列與烏克蘭模式,提供臺灣20億美元的「外國軍事融資」,民進黨卻未趁勢推動。反對萊豬進口的公投案未獲通過,現在正是展開TIFA諮商、甚至談判臺美FTA的最佳時機,但民進黨政府除了感謝美國,已喪失主動性,只能仰視美方的意願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