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開始“忙瘋了”

“熱門賽道的創業和投資熱情都非常高,忙瘋掉了。”這是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廣慧併購研究院院長、廣慧投資董事長俞鐵成說的第一句話。

無獨有偶,另一家早期投資了“六小龍”的機構合夥人,近期也馬不停蹄地在國內多個城市考察項目,“一方面當然是看項目,另一方面也是陪同來做一些招商引資”,連採訪也只能在他轉車間隙進行。

春江水暖鴨先知。

雖然不能說所有VC都“忙瘋了”,但從行業動態來看,不少機構、尤其是行業頭部機構都“忙起來了”。投資人恢復了高強度的出差,VC開始發佈招聘信息,一些熟悉的、似曾相識的場景撲面而來。

正如清科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倪正東最近所說,這種相似的感覺又回來了,頭部機構忙碌起來,積極起來,比拼起來,不像過去一段時間裡那般“佛系”。

“創投行業經歷了三年低谷,是時候向上走一走了。”

投資人“忙瘋”,創投市場重燃了

3月4日凌晨5點,天還未亮,俞鐵成已經起牀,驅車前往蘇南一家人形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公司進行考察和投資洽談,上午10點準時抵達這家企業後,他意外地發現會議室裡早已坐滿了來自各地的投資人。等待了1個多小時,俞鐵成一行終於見到了公司董事長,交流持續了1個多小時,通常,企業會熱情招待投資人共進午餐,但這次,對方卻抱歉地表示後面還有投資人等待,實在抽不出時間餐敘。

“人形機器人是當下最炙手可熱的賽道之一,而這家企業正是該領域核心零部件的佼佼者,在國內細分市場中名列前茅。隨着整機投資機會的減少,核心零部件成爲了投資人追逐的新目標。”俞鐵成說,儘管歷經等待交流也較爲匆忙,但這樣的“待遇”並未讓他感到絲毫失落,相反很是興奮,“創業者幹勁十足,投資人爭相追捧,能看到如此熱火朝天的創業與投資的交集,實屬難得。”

近來,他明顯感受到市場氛圍的變化,創業者更加活躍了,投資機構也更加積極地尋找優質項目。“熱門賽道的創業和投資熱情都非常高,我自己這段時間的工作狀態可以說是忙瘋掉了。”他表示。

國科新能創始合夥人方建華也正在出差途中,“開年以來,明顯感覺到大家都忙起來了,積極起來了。”他告訴記者,整個市場似乎正在走出前段時間的低谷期,這種變化讓人感到鼓舞。

同樣對市場充滿信心的還有祥峰投資管理合夥人鄭俊聰,今年春節,宇樹科技登上春晚舞臺爆火,而祥峰投資正是其Pre-A+輪的投資人。鄭俊聰告訴記者:“如果去年是創投市場的一個相對低點,那麼今年市場則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他觀察到,最顯著的變化是市場信心的迴歸,尤其是創業者們更加活躍。“我看到了更多優秀的創業者涌現出來,這無疑會吸引我們加大投資力度,祥峰投資對中國硬科技的發展充滿信心,並抱有樂觀的預期,今年肯定會加碼投資。”鄭俊聰表示。

回暖的跡象不僅體現在投資人的活躍度和創業者的熱情上,也反映在創投機構的人才需求上。最近,達晨財智、毅達資本、挑戰者創投、鬆禾資本等諸多創投機構紛紛發佈了招聘信息。其中,達晨財智更是一口氣發佈了九個崗位方向,涵蓋投資、併購、大模型算法工程師等不同領域。

一位專注VC/PE領域的獵頭向記者透露,從具體崗位需求來看,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需求相對較多,這與當前AI賽道投資熱度攀升的趨勢不謀而合。

挑戰者創投近年一直在長期招募投資、投後管理等崗位,其管理合夥人&CEO周華告訴記者,隨着消費行業在政策推動下呈現理性化、個性化和線上線下融合的新趨勢,今年其將繼續聚焦民生領域,尋找能真正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優質項目。秉持着中華有爲的核心理念,公司一直堅定在消費賽道,積極擴充團隊,招聘相關人才,以更好地把握投資機遇。

“在項目的選擇方向上,我們仍會將目光聚焦於具備深厚消費根基和廣闊市場空間的民生領域,也會重點關注那些具有高消費頻次和老品牌復興機會的大賽道以及由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消費升級機會。這些領域是消費行業蓬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明星項目、政策利好與行業週期共振

在探討市場信心的來源時,多位投資人認爲,明星項目的崛起發揮了至關重要的帶動作用。從風靡全球的DeepSeek,到閃耀春晚舞臺的宇樹科技,再到締造現象級國產遊戲的遊戲科學,這些明星項目不僅取得了巨大成功,更極大地提振了投資人對中國科技企業的信心。

祥峰投資管理合夥人鄭俊聰感慨道:“此前,不少投資人或許會認爲,中國很難再出現像互聯網時代那樣的科技巨頭。然而,DeepSeek、宇樹科技等企業的崛起,完全顛覆了這種認知。中國企業正用更少的資源和更聰明的方式,創造出偉大的產品,這讓大家意識到,中國完全有能力趕上甚至超越全球科技巨頭。”他進一步觀察到,一些海外投資人對中國市場和創新企業重新產生了“FOMO”(錯失恐懼)的心態。

市場信心的恢復不僅體現在投資人的態度上,也反映在市場數據中。LP投顧創始人國立波指出,從基金的設立活躍度來看,雖然去年整體有所下降,但結構上卻呈現出高質量發展的態勢。2024年以來項目制基金大幅減少,更多資金流向了盲池基金,這表明投資機構更加註重長期價值投資。此外,儘管基金數量有所減少,但募資金額卻保持穩定,2024年基金認繳規模達到1.59萬億元,與2023年基本持平。“這一數據反映出行業頭部化趨勢的加劇,資金正加速向優質機構集中,這是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體現。”

國立波提到,在退出端,IPO、併購和S交易也呈現出積極信號,近期有企業陸續過會,併購貸款政策不斷優化,S交易市場活躍度有所提升,國資S基金和金融機構參與度顯著增加。他預計,隨着IPO常態化發行的恢復,2025年創投市場將更加活躍,整體向好。不過,國立波認爲,市場不會出現立竿見影的爆發式增長,而是會呈現穩中向好的結構性變化。

從行業週期的角度來看,這一趨勢也符合市場的自然規律。方建華表示,任何行業都有其自身的週期性。2020年至2021年是股權投資的高峰期,而過去兩三年則處於調整階段。目前,行業正處於從底部反彈的關鍵時期。除了行業自身的週期性,政策層面的利好也爲市場注入了信心。去年以來,一系列精準的政策措施相繼出臺,爲創投行業帶來了暖風。此外,一二級市場的聯動效應也不容忽視,二級市場對科技股的熱情高漲,科技型企業上市更加順暢,這些都爲一級市場投資者帶來了更大的信心和更明確的預期。

一級市場真的轉暖了嗎?投資人:長期向好

在近期的一次公開講話中,倪正東直抒胸臆地表示,創投市場真的在逐漸回來了。

投資上,大家開始活躍;募資上,很多創投人蔘加座談會,深知領導層面正在想新的政策來解決募資難題;退出上,2025年也會有所改善,IPO並不會一再放慢,港股會有一個小高潮。最新標誌性的一幕是港股蜜雪冰城超額認購超五千倍,1.77萬億的資金認購創造了歷史,即便消費公司不在A股上市,赴港IPO也是不錯的選擇。

“創投行業經歷了三年低谷,是時候向上走一走了。”他感慨稱。

在幾乎所有受訪投資人看來,一級市場的轉暖是切身感受,更是大勢所趨。正如方建華所說,一級市場目前的發展勢頭長期向好,“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需要科技創新,創投行業作爲支持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國立波也表示,從各方面數據來看,今年創投市場會更加活躍,並且總體態勢更加向好。但他同時指出,仍有一些難點和堵點亟待解決。

例如,在政策端,需要更好地發揮政府引導基金的引導和帶動作用,加快落地對創投機構的差異化管理,合理化設計國有投資機構的績效評價和容錯機制等;推動深化讓利和返利政策,吸引更多社會化資本參與;此外,稅收政策、S交易估值定價機制等也需要進一步細化和落地。

而在退出端,國立波指出,IPO常態化發行是恢復創投行業信心的關鍵,“一定要儘快實現IPO的常態化發行,才能形成一級市場從發掘項目價值到投資,再到培育上市退出的良性閉環”。

方建華則站在投資機構的角度指出,經歷了這一輪週期,VC等機構也要積極轉變,才能適應當前的新形勢。要打破對於做財務投資人、佈局賽道的路徑依賴,轉而培養自己的產業視角和專業能力。

他打了個比方,把過去很多平臺型基金比作“空軍”,只看熱門的頭部項目,並且沒有下深水去實際瞭解產業和其中孕育的創新技術;相比之下,如今的VC、CVC等機構應該更像“海軍”,是真正懂產業的資本,能夠做到從產業的視角去挖掘、發現在海面下的科技型小微企業,進而去培育、幫助其發展,最終真正實現“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目標。

低谷蓄力,春風破局。無論如何,一級市場回暖的大趨勢已經拉開帷幕。從政策的精準支持到市場信心的逐步恢復,從科技創新的蓬勃發展到投資機構的專業化轉型,種種跡象表明,創投行業正在走出過去三年的低谷期,諸多積極因素正在匯聚。雖然挑戰依然存在,但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行業週期的觸底反彈,以及科技創新帶來的無限可能,正在重塑一級市場的生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