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高校思政教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協同育人
本文轉自:人民網
宋春麗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對於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長期以來,思政課一直以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的課堂教學等顯性教育方式爲主,對大學生進行直接、系統的理論教育,能夠達到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新時代下,要理直氣壯開好思政課,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顯性教育具有“驚濤拍岸的聲勢”,也要正視和重視隱性教育,用好隱性教育途徑,創造與顯性教育相互補充、同向而行的教育方法,以“潤物無聲”的效果融入到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各環節,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辦好顯性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必須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爲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是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的關鍵時期,必須精心栽培和引導,才能成長爲祖國的棟樑之材。思政課以規範的教學課時、系統的教學內容和明確的教學計劃,來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對於幫助青年學生在關鍵時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永遠聽黨話、跟黨走,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須大張旗鼓地開展思政課教學活動,以理直氣壯的方式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教育,在這一根本問題上必須旗幟鮮明,絕對不能含糊。
理直氣壯地辦好思政課,要堅持問題導向性。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品質。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遠離現實、不問實際的思辨體系,而是用科學的、實踐的觀點來解決實際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問題導向,不但要及時發現青年學生成長過程中思想上深層次的認識問題,進行科學引導、精準施策,而且要教會青年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這一“望遠鏡”與“顯微鏡”來認識世界,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新思路和新本領,使其成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硬核”的踐行者和生力軍。
理直氣壯地辦好思政課,要堅持教師主導性。思政課教師是思政課教學的核心和主要實施者,肩負着播種信念、夯實信仰、塑造靈魂的時代重任。應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僅要做到信仰堅定、理論功底紮實、學識淵博,有底氣、有自信、有能力當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翻譯家”和“宣傳員”,把思政課講深、講透;而且還要努力做到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把樂觀向上、積極向善、奮發向前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力量注入青年學生的心田,把思政課講活。要牢記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守好責任田、當好引路人,爲祖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用好隱性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是相對於顯性教育而言的,主要是教育主體通過融入式、嵌入式、滲透式等隱性教育方式對受教育者產生潛移默化的長期影響,使之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價值取向、行爲習慣,可以起到潤物無聲的持久性育人效果。
用好隱性教育,要充分發揮教育者“隱”的主導性。教育者要利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式,將隱性教育內容滲透、嵌入、融合到各類活動中。要明確黨政羣團、教學科研、教職員工共同參與學生隱性教育的職責,把“思政”元素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中,使青年學生能夠在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學習、生活實踐中,獲得思想引領、價值涵養,激發青春正能量。
用好隱性教育,要充分發揮受教育者“顯”的主動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隱性教育的受教育者是青年學生,要找準其認知、心理、興趣等方面的特點,打造具有思想高度、理論深度、育人厚度的互動性、個性化、趣味性強的故事或主題,將其融入到青年學生熱衷參與的校園社團、社會實踐等活動當中,吸引學生自主學習、互動、反饋,營造“時時刻刻、隨時隨地”的隱性教育氛圍,使其伴隨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
推動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新時代下,應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發展規律,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推動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同向同行,共同完成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雖然分屬於不同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但是實質上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都致力於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的貫徹落實,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過程中,是相互強化、相互滲透,同向而行的,共同推進 “三全”育人的實現。
打造“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同頻共振。“思政課程”在育人過程中起着關鍵作用,要辦得 “理直氣壯”“有聲有色”“有根有魂”。“課程思政”在育人過程中處於抓手地位,要充分挖掘和整合其他各門課程蘊含的各類育人資源,把立德樹人融入到其他各門課程的文化知識教育和實踐活動當中,使其在課程設置、教材選用、教學方法、考覈方式各個環節都能貫徹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的理念。從而推動實現“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同頻共振、無縫對接,形成育人合力,凝聚新時代的力量。
打造“課程育人”與“文化育人”的聯合體。要充分發揮顯性教育“課程育人”的功能,築牢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根基,厚植愛國情懷,也要重視發揮隱性教育“文化育人”的功能,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幫助青年學生走向文化自覺、自信、自強。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誠信待人”等精神基因,以創新、傳承、發展的方式融入到校園設施、學風校風、課外活動等校園環境當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當中得到教化、薰陶、感染,形成強大的精神力量,熔鑄新時代的精神。
打造“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統一體。在“大思政課”建設目標的引領下,要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做到“知”與“行”相統一。顯性教育要做專、做強、做精,讓學生真學、真信、真懂,把道理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隱性教育要入腦入心、走深走實、見行見效,讓學生心動、身動、行動。要推動學校、社會、家庭協同發力,辦好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三下鄉”活動、社會公益活動等,讓青年學生在接觸社會、融入社會、服務社會中,樹立爲人民服務信念、錘鍊實幹能力,勇擔時代重任。
(作者單位: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