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高等教育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質量發展

原標題:推動高等教育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質量發展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積極加強與共建國家教育領域的互融互通,逐漸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推動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理念不斷更新、機制不斷創新、舉措不斷細化。實踐證明,共建“一帶一路”爲推動區域教育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大契機。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完善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策略,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使我國成爲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爲推動高等教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等教育作爲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一大批高水平、有特色的高校通過多種形式,持續拓展合作範圍、深化合作內容,增強了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也成爲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力量。陝西地處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和“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高等教育資源富集,有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科教優勢、文化優勢。陝西高校先後發起成立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一帶一路”職教聯盟、“一帶一路”文化遺產國際合作聯盟、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等,全省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與項目達到46個,接收“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留學生和公派出國學生人數呈現強勁發展態勢。陝西已成爲中亞國家學生首選出國留學目的地之一,累計吸引超10萬名外國學生來陝留學。依託西北大學等高校建立的中國—中亞人類與環境“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等國際科研合作平臺,深度參與“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同時,利用國家賦予陝西自貿試驗區的獨特定位,積極探索“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進一步推動了優質資源共享,深化了人文交流、促進了民心相通。

總體上看,高等教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不僅要關注規模和速度,更要重視質量和效益;不僅要關注單方面的供給或者需求,更要重視中外雙方供需的雙輪驅動作用。教育對外開放已經深度融入教育改革發展大局當中,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區域發展大局當中。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時代新階段,如何更好發揮高校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作用,提供人才、人文和技術支撐,並在國際合作中促進高等教育行穩致遠,這是一項重大的時代課題。我們需要在理念變革、機制創新、舉措細化上多下功夫,務求實效。

理念變革是高等教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質量發展的先導力量。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高校要有大視野、大格局。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充分認識共建“一帶一路”是高等教育在更高層次、更大範圍推進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的戰略機遇與重要抓手。陝西高等教育要充分抓住“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中亞西安峰會形成的重大共識和成果的契機,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打造內陸改革開放高地,助力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新格局,建設“一帶一路”全方位、寬領域的國家教育合作交流新高地和核心區。要充分發揮教育的獨特優勢,聚焦“質量”“特色”“創新”,提質增效,深挖區位資源和學科特色,完善交流合作機制,做好“一帶一路”教育交流合作這篇大文章。但交流合作不能蜂擁而上,過度扎堆,避免盲目性;不能降低對合作方資質、標準、水平的要求,僅僅停留在完成國際化指標任務上,摒棄功利化;不能多點開花、各不相聯,分散平臺、各自爲戰,防止分散化。

機制創新是高等教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質量發展的內驅動力。要系統考慮高校“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各個參與主體訴求,形成協作與聯動機制。政府部門要做好頂層設計、政策支持、平臺搭建等工作,制定合作框架、合作標準,建立監督評估體系,做好高校國際合作“服務者”。高校要結合辦學實際和學科特色、優勢,實施“放管服”改革,放權給二級院系,讓院系及師生做國際合作的主體,緊貼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與“一帶一路”建設需求,加強“一帶一路”複合型人才培養,建立健全面向“一帶一路”建設的科學研究體系,發揮好高校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獨特作用,做好國際合作“引領者”。充分發揮教育主管部門、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機構和單位作用,堅持參與主體共商、共建、共享。創新機制,暢通渠道,充分吸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力量,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舉措細化是高等教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質量發展的務實行動。要找準“一帶一路”建設和“雙一流”建設的契合點,多措並舉,優化配置人才、學科、技術等資源,促進要素暢通流動。整合“一帶一路”高校專家資源,建立全省教育對外開放和中外人文交流專家委員會,形成高等教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專家庫。深入開展“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教育方面法律、政策協同研究,編制共建國家教情手冊,建立“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基本信息數據庫。梳理“一帶一路”高校聯盟等發展共同體基本現狀,完善平臺建設的基本條件、發展規劃、組織原則、標準體系等。支持在共同領域、有合作基礎、具備相同專業背景的一流高校、特色高校牽頭,與共建國家高校組建聯盟,統籌分類、有序科學開展各項活動。結合“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重大科技發展需求、科研基礎條件和合作意願,支持省內高校發揮學科優勢,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建立產學研用結合的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實施好“絲綢之路”人才聯合培養推進計劃,整合慕課資源和相關科技文化知識資源,形成開放、協作、共享的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體系。鼓勵省內高校與“一帶一路”高水平高校之間,在能源化工、航空航天、新材料、高原生態保護和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傳統文化保護開發利用等領域聯合培養一流學生。做強與“一帶一路”建設密切相關的特色學科專業、國別和區域研究、產教融合、人文交流項目,更好地服務國家教育改革發展、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工作,更好地滿足人民羣衆對優質教育的需要,爲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推進構建全球創新治理新格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梁木,作者單位:西北大學)

來源:陝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