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選舉和強人政治

(圖/路透社)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專制強人領袖塑造的時代。過去十年,我們歷經了川普、博爾索納羅、歐爾班、納坦亞胡和艾爾多安,這些人在兩極分化的社會和政治中,分別領導了美國、巴西、匈牙利、以色列和土耳其,從美洲、歐洲到中東地區內的主要民主國家,使這些國家承受巨大壓力。這些在在展現了我們正處在一個歷史上的「三P」時代——民粹主義(populism)、兩極分化(polarisation)、後真相(post-truth)。

這段期間,我們看到川普和博爾索納羅失去權力;歐爾班堅持了下來;納坦亞胡失而復得;艾爾多安在第一輪總統選舉中得票率未達50%,本週末將面臨第二次挑戰,他可能落選,但連任機率也佔了一半。

土耳其本次大選全球矚目,因爲這次大選攸關地緣政治和全球政局。土耳其是北約老成員國之一,卻不是歐盟成員國。過去十年,敘利亞內戰、俄烏戰爭,在艾爾多安領導下,土耳其遊走於俄國和美國領導的西方聯盟間,與北約的關係日益緊繃。

過去十年因爲世界政局和權力重新洗牌,民粹主義興起,社會兩極分化,專制強人在民主體制國家崛起,讓艾爾多安領導下的土耳其在世界政治舞臺上更具話語權。芬蘭和瑞典加入北約,土耳其是北約唯一公開杯葛的成員國。艾爾多安讓西方民主陣營頭痛,但在國際政治現實下,卻不得不拉攏土耳其。

強人政治是否已達到頂峰了呢?美國國際開發署署長薩曼莎鮑爾稍早曾指出,2022年初可能被證明是威權主義的高潮。這個說法可能言之過早。歐爾班在匈牙利,納坦亞胡在以色列都證明了這波政潮依然餘波盪漾。而在這之下,則可能暗潮洶涌。至少過去幾年的民主國家選舉中,揭示了專制強人領袖勝出通常有跡可循。但過去十年的經驗似乎也出現了一個方式,推翻強人必須彙集廣泛的支持,形成聯盟團結一致。

2020年美國大選,拜登建立了一個選民聯盟,從進步的左派到中美洲郊區,再到川普票倉的後工業化藍領區;2022年巴西大選,盧拉成功融合了中間偏左和溫和的中間偏右選民,推倒了博爾索納羅。在以色列,八黨集團於2021年結束了納坦亞胡12年的統治,在左翼和右翼之間架起橋樑。

但這些顯然不夠,1年半後,八黨聯盟垮臺與極右翼達成協議,導致納坦亞胡重掌政權。推翻強人政治除了政治聯盟,在強人離開後,繼任者需要有動力和穩定性積極推動國家共同願景,例如盧拉承諾爲亞馬遜提供更多的公共投資和保護。

這同時反映在本次土耳其大選,土耳其反對派成功團結了一個全國聯盟,致力把執政20年的艾爾多安趕下臺。原本各界對5月14日的選舉結果保持審慎樂觀立場,但結果是必須面對28日的第二輪投票。目前看來,對於厭煩了通膨的選民,最後關鍵是土耳其的經濟前景。然而,這個週末大選的結果也是對過去十年強人政治模式的挑戰,安卡拉由誰主政,將引起土耳其以外的廣泛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