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核電人民屬性 助力建設美麗中國

原標題:突出核電人民屬性 助力建設美麗中國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近日發佈,對新時代新徵程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作出系統部署。美麗中國建設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美麗中國除了要實現自然環境美,還要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局面。美麗中國的目標既是一種客觀存在,也是一種精神感受。在覈與輻射安全方面,筆者認爲,可通過以下做法進一步突出核電人民屬性,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加大核電科普工作,提高人民羣衆的安全感。核電是一種清潔能源,發電過程中不會產生溫室氣體,因此可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相比之下,傳統的火力發電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核電的低碳屬性使它成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手段。通過使用核電,可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降低碳排放量。

但因爲核能能量密度大、射線無法感知,加之世界上發生過幾次核事故造成的重大影響,導致人們對核電瞭解不多,甚至存在偏見。因此,有必要廣泛開展核科普知識宣講,提高公衆對核能的認知水平,增加公衆對核能的信任度,從而促進核能的發展和應用。通過核科普活動,還可以激發公衆對核科學的興趣,提高人們的科學素養。另外,公衆的監督和反饋也有助於更好地規範核能開發利用,改進核設施的安全管理,提高核與輻射安全水平。

推動核電多用途發展,提高人民羣衆的獲得感。核能可以用於與人民羣衆日常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多個方面,比如供熱、制氫等。核能供熱是利用核能加熱對流換熱系統,將熱量輸送到熱用戶,實現供熱的目的。相較於傳統化石能源供熱,核能供熱能夠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並且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核能制氫是指利用核能裂解水蒸氣產生氫氣和氧氣。氫氣是一種清潔的能源載體,可以用於工業、交通運輸和能源轉換等領域,還可以用於生產高附加值的化工產品,如氨、甲醇等。

此外,核能還可以用於海水淡化、工業供熱等領域。在海水淡化領域,可以利用核能加熱海水並分離出淡水,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在工業供熱領域,可以利用核能替代傳統的化石燃料供熱,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總的來說,核能作爲一種清潔、高效的能源,可以用於多種應用場景,爲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效益,提高人民羣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促進核電積極有序發展,提高人民羣衆的認同感。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這一重大戰略部署將持續優化我國能源產業結構、助力“雙碳”目標如期實現,爲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重要保障。

2022年,我國核電總裝機容量佔全國電力裝機總量的2.2%,發電量爲4177.8億千瓦時,同比增加2.5%,約佔全國總髮電量的4.7%,核能發電量達到世界第二。預計到2035年,我國核電發電量佔比有望達到10%左右,可減排約9.2億噸二氧化碳。爲實現碳中和目標,到2060年,我國的核電裝機容量預計將達到4億千瓦,發電量佔比將達到18%左右,接近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中國核安全白皮書》指出,作爲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始終將安全視爲核能發展的生命線,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致力於和平利用核能,彌補能源需求缺口,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因此核電發展的關鍵是要健康有序,要確保安全底線,提高人民羣衆的認同感。

推動核電自主化技術,提高人民羣衆的自豪感。核電是國之重器,自主化核電技術有助於促進國內技術發展、人才培養。核電是一種高效、可靠的能源,可以爲國家提供穩定的電力供應,緩解能源壓力,促進經濟發展。

核電技術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衆多領域的前沿科技,包括材料科學、工程設計、電子技術等,在研發過程中,需要不斷突破技術瓶頸,推動科技創新。自主化核電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可以提高國家的科技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影響力。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投入,也可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還能培養一批高素質的科技人才。因此,有必要大力推動“華龍一號”“國和一號”以及小型模塊化反應堆等自主化三代、四代核電技術的研發和優化升級,通過自主化核電技術研發,帶動一批產業升級,進而形成自主化核電品牌,提高人民羣衆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王昆鵬,作者單位: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

來源:中國環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