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美限制晶片技術輸出 難以制約中共發展先進武器能力
中共殲-20(右)與美國F-35(左)的開發時程較爲接近,使用的航電系統晶片運算能力都差不多。(圖/檔案照)
美國對中國實施科技禁運,對電子商品或資訊技術的影響範圍極大,很多人認爲這也會相應地影響到中共軍事科技與武器的發展,不過實際情況無法一概而論。因爲軍用晶片較之民用的晶片在製程上會有好幾代的落差,晶片技術對中國開發尖端新武器的影響可能要5至10年後纔會顯現出來。即便是無人機與資訊戰等對晶片運算能力有較大需求的武器系統,仍需數年之後纔會看出差異。
美國目前限制對中國輸出的晶片技術在14~28nm,而西方國家與臺、韓的晶片製程已發展到5nm與3nm,這種差距在軍工領域與商品領域應用上是完全不同的,商品可能晶片差1、2代就是決勝負的關鍵,但在軍工武器上並不是這樣的邏輯。如果把美國與中國現役的幾種尖端武器拿來做比較,就能看出晶片製程對武器的性能影響其實非常有限。
半導體制程工藝差距在軍工領域與商品領域應用上是完全不同的,商品可能晶片差1、2代就是決勝負的關鍵,但在軍工武器上卻完全不同。(圖/Shutterstock)
若以先進戰機、核武、航天等尖端科技來比較中美兩國使用的晶片,會發現中國現役武器裝備用的晶片比美國要先得得多。例如美軍現役F-15C主控使用60年代末的CP-1075運算晶片,每秒運算32萬次;F-22第5代戰機是6枚1995年開發的PowerPC 603,500nm製程;F-35則是PowerPc 7448CPU,這款中央處理器(CPU)的民用版是2005年上市的產品。
美軍現役F-15C主控使用60年代末的CP-1075運算晶片,每秒運算32萬次。其運算能力不只比不上智慧手機,連手錶都比不上了。(圖/美國空軍)
另外像美國太空總署(NASA)於2021年送上火星的毅力號火星車,用的是1998年的Power 750CPU,當時是最先進的產品,250nm製程,單價卻高達20萬美元。它的晶片跟F-35、F-22一樣,現在看來都比市面上廉價手機用的晶片差了不知多少代。這種落差最誇張的則是核武器,據說射控電腦用的是Window98,一些還在服役的洲際彈道導彈還用4.5吋的軟碟操作DOS系統,前幾年因爲軟碟機故障找不到零件可以修還鬧出新聞。
NASA於2021年送上火星的毅力號火星車,用的是1998年的Power 750CPU,當時是最先進的產品,250nm製程,單價卻高達20萬美元。(圖/Shutterstock)
相較之下中國因爲尖端武器開發的時程較晚,所以使用的晶片相較之下先進許多,例如殲-20主控用每秒超過千億次運算的國產「魂芯2號A」,大約是28-45nm左右的製程工藝;雷達很多用的是華睿1號,65nm製程;軍用電腦多數採用雙核45nm晶片,有2D或3D繪圖卡,用定製linux系統操作。至於全球定位用的北斗衛星,用的是130nm的CPU,地面站控制檯最近聽說升級爲22nm的CPU。
殲-20主控用每秒超過千億次浮點運算的國產「魂芯2號A」,大約是28-45nm左右的製程工藝,雷達用的是華睿1 號,爲65nm製程。(圖/新華社)
從上述比較可知,中國現役的武器比起美國頂尖武器使用的晶片等級要高得很多,這是因爲美軍的武器開發的時間比較早,當時用的就是比較先進,但開發時程需要數年,等系統開發完成,晶片技術早已經跳過好幾代了。這已經無法更換晶片,因爲一旦動到控制晶片,很多配置就要跟着變更、測試,等於是全部重新開發。因此其開發進程會訂下技術凍結點,一旦主結構設計定案就不能再換,否則永遠也無法完工,加上完工後驗證週期又很長,要更改只能等使用數年或十數年後再進行全面升級,把整套系統全部更新。
由於軍用晶片的環境要求極爲嚴苛,要耐高溫、低溫,還要經得起急劇溫度變化,有的要防震抗幅射,軍用版CPU工藝標準更高,相較於同時期的民用CPU型號,通常還要再晚幾年才能出臺。例如F22,它是80年代立項,2003年服役,1995年左右航電設計就得定案,所以只能用上1990年左右開發的CPU。殲-20在1997年開發,2011年首飛,2014年正式定型,所以用的是2010年左右的晶片,比F-22整整早了15年。這就跟很多產品一樣,愈晚出臺的就愈能用上更先進的配備,也就是所謂的「後發優勢」。
F22是1980年代立項,2003年服役,大約在1995年左右航電設計就得定案,所以只能用上1990年左右開發的CPU。當時最先進半導體制程是500nm。(圖/美國空軍)
此外,由於軍用品較民用品有更多的規格要求,它要求幾乎不能出錯的穩定性,要抗熱抗凍抗幅射,甚至在高空中要防太陽風暴與宇宙射線,因此不能使用過於精細的線路,製程愈高、線路愈細,穩定性就愈差,也更易受干擾,加上它不像手機一樣有能耗的考量,所以必須使用最穩定的晶片,以及專用的軟體。
半導體芯片穩定性民用晶片講究的低能耗與更多電晶體管,受到電磁影響容易當機,造成的不便有限,但戰機CPU如果在飛行時當機,那影響就太大了。所以性能夠用就好,不見得要用最先進的製程工藝,最重要的是穩定性,這與一般手機等電子消費品的需求完全不同。目前已知晶片穩定性大約以65nm爲分界線,過了65nm,穩定性會快速下滑,這也是其物理性質決定的。
F-35使用的CPU較F-22先進許多代,機艙的控制板面風格就更數位化與影像化。(圖/LockheedMartin)
從軍事科技的發展來看,傳統的機艦飛彈等武器,對晶片製程要求並沒有那麼高,倒是近年來漸成主流的無人機與人工智慧型武器會有些不同,這類裝備需要大量與快速的運算能力,其分析與傳送數據的能力與戰力相關,因此運算能力顯得特別重要,但影響程度如何?極限在哪?目前也只能推測,還需要時間驗證。即便如此,這類武器要發展到相當成熟,可能還要很多年,屆時晶片製程與運算能力才能在武器應用上出現較明顯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