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陸躍升汽車製造強國時機已到 最大隱憂曝光

特斯拉上海廠量產後在大陸市場上受到熱烈的追捧,帶動了其他電動車製造廠的快速發展,也強化了外國消費者對大陸電動車的信心。(圖/中新社)

中國大陸一向把汽車工業視爲製造業當中最具有代表性與新場潛力的產業,在經多年的努力後終於逐漸接近汽車製造大國的終極目標,其中電動車的趨勢給予中國加速發展最佳的契機,讓中國有望在1~2年內超越德國成爲全球第2大汽車出口國,再以數年時間追上日本拿下汽車出口冠軍頭銜,而前提是工業生產不能受到疫情封控措施的干擾,還要能捱得過傳統汽車巨頭陸續加入戰局的挑戰。

據中國汽車協會公佈數據顯示,2021年大陸整車出口201萬輛,僅次於日本(382萬輛)與德國(230萬輛),居全球第3。分析人士指出,在汽車出口增長停滯數年之後,突然在2021年暴增,主要原因是國外新冠疫情嚴重影響生產,而中國在清零政策下疫情影響非常輕微,全年下來汽車的出口數量首次超越韓國。

2021年電動車銷售量排第2的是上海汽車,銷售量大約是排第1特斯拉的6成。圖爲上海汽車總裝廠。(圖/新華社)

這個趨勢一直維持到今年的第一季度(出口數量同比增長57.8%),但是今年Omicron疫情干擾,讓上海、瀋陽等製造中心大規模停工及供應鏈中斷,以致4、5月出口數量重挫,如果不是疫情影響,2022年中國汽車出口有希望會超越德國。陸媒認爲,汽車出口 超越德國將是一個令中國人歡欣鼓舞的歷史性時刻。現在大陸受疫情影響,汽車產量嚴重下滑,加上外國已幾乎完全解封,一來一往,想在今年追上德國會加倍困難,歷史性時刻得再晚1、2年纔會到來。

除了疫情造成的影響之外,這些年大陸汽車製造業及出口 快速發展得力於2個重大因素:一是政策大力扶持,二是電動車的發展趨勢。對內政策上放寬外資投入在法令上的限制,同時簡化行政審批手續,加快廠房與配套設施的建設,對陸資則鼓勵到海外設立零件供應與銷售中心。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在中國提高對氣候變遷承諾後,給予電動車產業極大的優惠與支持,同時也引進特斯拉在上海建立超級工廠,帶動了大陸電動車產業的井噴式擴展。過去幾年汽車出口每年大約都停滯在100萬輛左右,2021年暴增一倍以上,幾乎都是電動車的功勞,其中又以特斯拉居功厥偉。

大陸比亞迪汽車已於最近宣佈停止生產燃油車,全力進軍電動車市場。比亞迪2021在全球電動車銷售量排名第4。(圖/中新社)

特斯拉上海廠量產後在大陸市場上受到熱烈的追捧,帶動了其他電動車製造廠的快速發展,也強化了外國消費者對大陸電動車的信心。大陸製造電動車搭上特斯拉在國際市場上的熱潮,近幾年取得相當傲人的成績。據MarkLine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前20名當中,有12家是中國企業。銷量冠軍的特斯拉有一半的電動車在大陸生產,排名第2與第4的上海汽車與比亞迪都是陸企,除了上海汽車與美國通用合作之外,其他上榜的大陸電動車廠也大多與國際知名汽車廠合作。

這麼大規模的電動車產出,讓中國2021年的電動車銷量達到291萬輛,佔全世界6成以上。至於有這麼多汽車廠生產電動車,除了是產業趨勢之外,亦得力於中國政府規定汽車業者必須有一定比率的混合電力或純電動車等「新能源汽車」,藉此推動在2035年之前達到大陸汽車內銷有5成新能源汽車的目標。

蔚來汽車近年來在大陸的銷售快速成長,正極力開拓歐洲海外電動車市場。圖爲蔚來開發的電動跑車。(圖/新華社)

從市場前景來看,業界分析認爲,電動車市場銷量增速驚人,發展前景獲得投資人認同,自2019年底到今年3月中,特斯拉的股價上漲了9 倍,蔚來汽車上漲3.5倍,比亞迪則上漲4.6倍。

不過,中國大陸電動車產業前景雖然相當看好,從中長期而言,其產業結構仍有不少隱憂。其一是目前大陸電動車除少數幾家之外,大部份電動車製造商的規模都還太小,一旦具有龐大資金、技術與營銷實力的傳統車廠啓動電動車製造與銷售,大陸絕大部份電動車企都將面臨艱辛的挑戰。業界估計,以目前發展速度,大陸電動車產能可能在幾年內達到年產1500萬輛規模,今年車企的整體開工率已不到6成,屆時效益較差的車企將面對開工不足的窘境,可能有半數以上的產能會因此閒置,重組與淘汰的過程無法避免。

因爲與美中關係不佳,大陸電動車廠近年積極開拓歐洲市場,已讓德國車商感受到不小的壓力。圖爲小鵬汽車在瑞典車展亮相。(圖/新華社)

從短期來看,最大的困難可能是疫情清零政策的掣肘。在經歷了4月、5月疫情封控停產停工後,6月已陸續復工,但因供應鏈尚未能完全恢復,復工程度仍有限。雖然防疫政策已略有放鬆,外界仍擔憂未來疫情若有起伏,還是會重挫產能。因此,在目前電動車市場高度樂觀的情況下,大陸車企能否掌握契機加速擴展實力,還有不少難以控制的風險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