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陵市郊區:赴春日之約 傳文化薪火
爲深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3月20日,《新課程標準下,基於學科融合的優秀傳統文化體驗學習的實踐研究》課題組,在銅陵市郊區老洲中心小學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實踐活動。活動通過研究課例展示與主題研討相結合的形式,帶領學生探尋文化之根,感悟傳統之美,厚植文化自信。
活動伊始,郊區同樂小學的梅軍娟老師將課堂化作一場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率先開啓了《趙州橋》第二課時的教學。梅軍娟以“圍繞一個意思寫清楚”的語文要素爲主線,通過圖文並茂的講解、小組合作探究等形式,帶領學生深入剖析趙州橋的“雄偉”與“美觀”。課堂上,學生們化身“小導遊”,用“世界聞名”“創舉”“美觀”等關鍵詞生動介紹趙州橋的設計巧思;通過欣賞橋欄上“雙龍戲珠”“回首遙望”等石刻圖案,感悟古代工匠的藝術創造力,梅軍娟說:“趙州橋不僅是一座石橋,更是中華文明‘工匠精神’的縮影。它的每一處設計,都凝結着祖先的智慧與追求。”最後,她帶着孩子們欣賞中國傳統雕刻技藝,感受非遺的魅力。
隨後,郊區臨江小學程文君老師接過文化傳承的“接力棒”,以《春暖花開春分日 傳承之旅意正濃》一課,帶領學生走進節氣裡的中國智慧。課堂以春分節氣爲切入點,通過“尋找春天”“感知節氣”“體驗習俗”三個環節,引導學生從物候現象、民間諺語和傳統習俗中觸摸文化脈絡。學生們在詩意的語言中分享春日的發現,從“豎蛋”習俗中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更通過動手製作植物染蛋親身體驗非遺技藝。課堂上,孩子們將艾草、紫甘藍等天然染料與雞蛋巧妙結合,創作出色彩斑斕的“春分彩蛋”。程文君表示:“植物染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讓孩子們在指尖流淌的文化中,讀懂古人對自然的敬畏與生活的熱愛。”
兩節研究課後,全體教師圍繞“學科融合視角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實踐”展開主題研討。與會者一致認爲,兩位老師或將節氣文化與勞動實踐結合,或以語文要素串聯建築美學,均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的創新路徑和學科融合的新視域。
這場融合節氣之美、建築之韻與文化之魂的春日之約,不僅讓傳統技藝與經典文本煥發新生,更在孩子們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種子。正如活動主題所言——“傳文化薪火”,課題組所有老師們,正以紮實的實踐,書寫着新時代文化傳承的生動答卷。(吳佳 徐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