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是羅盤還是迷霧?

圖╱美聯社

家庭所得、消費與儲蓄(兩個版本)

每次美國通膨率比預期略低零點幾個百分點,全球股市就跟着大漲,樂觀的解讀紛紛出籠,反之,則驚恐四起。事實上不論美國、歐洲或臺灣,多數經濟數字都來自抽樣,既是抽樣就有誤差,以零點幾個百分點而過悲或過喜,股市因此狂漲狂跌,實在莫名其妙。

舉例來說,民國112年臺灣家庭消費是多少?以家庭收支調查而言,我們消費了7.85兆,但以國民所得統計來說是11.48兆,兩者相差不小,到底哪個比較準?應該是後者,前者是訪查樣本家庭的估計數,後者是循生產面所推計的數字。

生產面數字 有跡可循

爲何說生產面的數字較可靠,因爲家庭買了多少魚、繳了多少電費、旅行花了多少錢,這些支出面的數字,都會反映在生產面,循農漁業統計、零售業營收等公務統計都可以得到,再循產業關聯表聯繫至家庭部門,就可以估出家庭消費的數字。

如果直接問樣本家庭,你這一年汽車加了多少油?付了多少通訊費?看了幾場電影?買了幾本書等各項消費支出,他得靠回憶,回憶就會有誤差,此外,政府調查雖然再三保證不會用來查稅,但憂懼之心人皆有之,如此,收支低估也就在所難免了,這就是兩者落差如此之大的原因。

長期以來,我們也都以家庭儲蓄率比歐美高而自豪,然而,觀察兩份資料會發現,我們真得可以自豪嗎?以家庭收支調查來說,112年的家庭儲蓄率高達24%,但從國民所得統計一看,只有15%,差強人意而已,我們該信哪一個數字呢?兩相比較,國民所得的數字還是比較可信。

雖然說國民所得統計比較可信,但由於統計都是定義出來的,因此實在不必在零點幾個百分點裡較真,觀其趨勢足矣,舉例來說,民國101年在野立委常常嘲諷馬英九政府是「保一總隊」,意指經濟成長連1%都不一定保的住,次年初步統計1.26%,勉強保一,不過,隨着聯合國編算準則改版,主計總處幾經修正,如今101年經濟成長率已達2.22%,回想十多年前立法院爲此爭吵不休,如今看來真是鬧劇一場,有何意義?

再舉一例,93年原編的GDP是10.2兆,隨着聯合國接聯修正投資、消費、三角貿易的定義,如今93年的GDP已達11.6兆,這個差距恐怕是多數人做夢都想不到的,由此可知,數字的重點在時間數列的趨勢,觀其大、觀其長,而不必觀其細瑣。

數據淪落成投機者利器

遺憾的是,現實世界裡,當數字落在股市、房市裡常被過度解讀,悲喜失序,終爲投機者坐收漁利,而當數字落在政治人物手上,不是用來吹噓政績,就是用來責難對手,數字成了政治攻防的武器,數字如有靈,也會爲此哀嘆自己的無辜。

總的來說,經濟數字於人類是有益的,用的適當,如同羅盤,讓我們不致迷航,但如果用之不當,它反而會成爲迷霧,讓經濟更加混亂,數字的編算與解讀之重要,於此可知。

小檔案■主計總處每年辦理一次家庭收支調查,包括收入的來源、支出的項目都在調查範圍,同時也會編算出五等分位所得分配,算出前20%與後20%的家庭所得差距,樣本數約1萬6千戶,據此資料也會產生家庭所得、家庭消費及家庭儲蓄。

小檔案■我國的國民所得統計是由主計總處編算,這項統計最爲外界關切的是GDP、經濟成長率,從支出面而言,GDP是由民間消費、固定資本形成、政府支出、出口及進口所構成,民間消費裡近99%爲家庭消費,所差的1%是對家庭提供服務之民間非營利機構的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