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報延遲 確診數降不代表疫情趨緩
林先和
臺大公衛學院教授林先和,畢業於臺大醫學系,並於2005到2009取得美國哈佛大學公衛學院流行病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在傳染病流行病學,特別是結核病的流行病學研究,包括結合傳統流行病學方法與傳染病動態傳播的數理模型方法。
近期本土疫情爆發,在檢驗量能與通報延遲下出現「校正迴歸」的現象, 一度引發各界熱議,近來確診數有上有下,指揮中心一度說趨緩,現又表示有點上升。臺大公衛學院教授林先和表示,在檢驗量能與通報延遲影響下,用每天趨勢來解讀變得不容易,比較不受檢驗量能或通報塞車影響的方法就要回到發病日來看,但要特別注意的是,最近一週才發病的個案都還沒進入疾管署的資料庫,如果用發病日來看疫情,一定會發現最近幾天的個案數目是下降的,但這不能解釋爲疫情趨緩。
林先和說,數字雖然會說話,但是人人解讀卻大不同。根據疫情監測原理與判讀,當疫情快速發展時,疑似個案突然大增,檢驗速度可能無法一下趕上,資料進來時間點會有延遲是很常見的。雙北從5月15日升到較嚴格的三級警戒,但15日之後確診者還是有傳染給家人的可能,家人成爲下一波約5到6天,傳播下來到症狀出現潛伏期又要6天,因此發病日高峰大約會在5月底,但除非能改進通報延遲的問題,否則6月初回頭看5月底的發病個案是否爲高峰才較準確。
林先和指出,快篩陽性率下降不代表疫情趨緩,單純只看每日陽性率是比較危險的做法,畢竟要看篩的是什麼樣的人,以雙北來看,3%、5%都是很高的數字,然而關鍵是陽性報告要怎麼讓確診者及時知道,這樣個人與接觸者就會先做好相關防疫措施,就算後續有延遲,影響也就不會那麼大。
目前通報數字勢必小於實際的感染人數,因此國內疫情仍屬嚴峻,林先和強調,民衆仍需維持高度警覺,在疫情趨緩之前,持續維持高強度防疫行爲,儘量待在家中,減少家人之外的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