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篩檢通過就沒問題?立委籲落實「學篩」找出聽損兒
時代力量黨主席王婉諭(中)今日召開「學篩政策要完整,層層接住聽損兒」記者會,呼籲政府儘快制訂全國性的統一篩檢政策。微聽損關懷聯誼會共同創辦人暨北區召集人何心婕(左1)、臺灣聽力語言學會副理事長羅敦信(左2)、中華民國聽力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葉文英(右2)、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陳光超(右1)。記者廖靜清/攝影
兒童的聽力篩檢,可分成新生兒和學齡前二階段,新生兒在出生後的3個月內進行檢查,學齡前孩童則要掌握在3至4歲,不過,目前全臺各縣市在學齡前聽力篩檢的實施上存在落差。時代力量黨主席王婉諭今日召開「學篩政策要完整,層層接住聽損兒」記者會,呼籲政府儘快制訂全國性的統一篩檢政策。
王婉諭表示,有些孩子出生時的聽力篩檢正常,但後天的聽損並沒有被檢測出來,錯失及早發現聽力障礙的問題,影響語言發展、學習效果以及人際關係。她認爲,學齡前聽力篩檢政策的不足對兒童發展影響重大,政府應該設置第二道防線,異常者需接受聽語復健的介入。
微聽損關懷聯誼會共同創辦人暨北區召集人何心婕表示,聽力損失的孩子,很容易被誤判是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是學習障礙。她分享,有一名個案在學校受到排擠,小學還沒畢業就表示不想繼續升學,該個案爲單親家庭,經濟能力有限,後來接受補助帶了助聽器,纔跟上學習進度,人際關係也好轉。
何心婕說,新生兒聽力篩檢政策自2012年起由衛福部推動,但學齡前兒童的聽力篩檢卻由各縣市政府自行負責,導致各地篩檢的覆蓋率、資源配置及執行標準上出現差距。「孩子的資源補助不應該有因地而異的不同!」她強調,每個人都應該被平等對待,政府更要強化社會安全網,接住每一個人。
臺灣聽力語言學會副理事長羅敦信表示,根據國健署公告「新生兒聽力篩檢報告」,每1000位新生兒中有1至2位患有先聽性雙側中、重度聽力損失。因臺灣後天聽損的孩童人數或比例並沒有官方數據可供查詢,依國外的數據推估,國內6歲孩童約有7.8%的聽損兒未被發現。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陳光超表示,幼兒聽損除了先天性外因素外,還有後天的中耳炎、中耳積水,這些都是最容易導致兒童後天性聽力問題的耳科疾病。因症狀不明顯,往往不易被察覺,因而錯過了治療時機,造成聽力受損。
王婉諭強調,要補足全面性的學齡前聽力篩檢缺口,提早發現個案、提供早期療育的機會,避免聽力問題衍生學習困難、人際關係障礙。她指出,中央應制定統一的學齡前聽力篩檢政策,有些只進行耳鏡理學檢查或是問卷調查,無法準確辨別小朋友有無聽力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