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進大別山,滅敵四十師,劉伯承爲何稱沒有蔣介石,冬天不好過?
解放戰爭中原戰場。
劉伯承、鄧小平、李先念在大別山不僅立穩腳跟、牽制國民黨軍二十三個旅,而且作爲逐鹿中原的一支重要力量,實行戰略出擊。
一、劉鄧挺進大別山
有人說劉伯承、鄧小平、李先念重返大別山的戰略拉開,是一次極大的冒險,軍事上的蠻幹。事實上我黨最高統帥部在做這個決定時確實也沒有多大把握,當時估計有三種可能:一、付出很大代價站不住腳;二、付出很大代價站不穩;三、付出很大代價站住腳跟。能否出現第三種結局,一半靠自己努力,另一半寄託於國民黨犯錯誤上面。
蔣介石遷罪顧祝同:“大別山那麼大,在裡邊撒大網漏洞太多,要改變戰術。”親自部署三路會攻劉鄧首腦機關所在地。“吸引分散之敵回救,在鄂北聚而殲之。”但分散各地的解放軍並不回救,趁國民黨軍北上之機在後方廣泛出擊,襲國民黨軍會攻部隊後路,擾得各師不能按計劃進止,結合部出現漏洞,劉伯承、鄧小平便從這些縫隙中鑽過,透直開向長江邊的蘄春、廣濟、黃梅、宿松一帶。把會攻的國民黨軍甩在北部山區。一時之間控制了東起華陽鎮(陳錫聯先期佔據)西至武穴三百里長江北岸。江對面就是廬山,蔣介石就在廬山的牯嶺上住着。
顧祝同、桂永清大恐,急忙調來艦船,防敵軍過江。蔣介石不高興,說:“劉伯承還沒有發瘋,他到江南來幹什麼。他竄到江邊來,一則避開我會攻主力,二則是到富庶的江邊籌糧籌衣籌餉來了,不能讓他在這裡久住,先把九江的青年軍二O三師開過江去,再命北面各師迅即南下,在江北狹長地帶會戰。”
最先開過來的是整編四十師,因情況不明沒有直接開往蘄春、廣濟、黃梅,而是先繞到黃岡,沿着青年軍二O三師防線北側向東搜索前進。隨其後的是整編五十二師,見四十師遠繞黃岡,便也繞道而行,待整編四十師磨磨蹭蹭到了蘄春,劉伯承已向東退走,四十師追得快他走得急,追得慢他走得也慢。
整編四十師追到廣濟武穴西北的界嶺山與高山鋪之間,進入一個狹長地帶,先頭團走了一小時尚未走出狹谷,覺得情況不妙,趕緊向上報告。師長韋光猛然醒悟,急令向後轉,以最快速度向界嶺撤退。但司馬懿誤入子午谷,想退已經來不及了。劉伯承集十個旅的兵力於狹谷兩側高地,居高臨下,打得四十師官兵無處躲藏。八個小時過去,援軍杳無消息,一萬二千官兵死傷三千,其餘全部投降。
蔣介石要追查責任,追查誰呢?哪個在前面先追查哪個。整編四十師覆滅,那就追查整編五十二師吧。顧祝同說暫時不能迫了,陳錫聯縱隊大鬧皖西,擾得安慶一夜數驚,五十二師開到那邊救急去了。
劉伯承籌足糧餉換上冬裝緩緩北上,譏笑“蔣介石根本不會打仗,只曉得紙上談兵,亂髮命令,他要不調兵會攻,我們這個冬天還不大好過哩。”
二、從戰略態勢看,大別山我軍形孤勢不孤
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初,蔣介石在南京召集大別山作戰檢討會,決定成立區域作戰專門機構——僞國防部九江指揮所,僞國防部長白崇禧兼九江指揮所主任。
白崇禧氣派大聲勢也大,九江指揮所設八處一辦,徐祖貽任參謀長負責日常工作,另設海軍組,由江防艦隊司令葉裕和負責。接二連三開了幾次,“五省綏靖會議”,除鄂豫皖湘贛各省主席、各綏區司令外,還有陸海空和聯勤總司令、內政部長、社會部長、地政部長各方要員,大講“華中總體戰方案”。
爲補財政不足,五省加徵地方自衛捐,鹽每擔加徵十萬元,工礦商貿農林加徵捐率多寡有差,繳不上來由各級財政負責。各界大叫其苦,工商行號紛紛倒閉。各級財政空虛,只得伸手向上要,而上邊的辦法只有一條,加印鈔票。
四十個旅到底沒有湊成,陸陸續續從蘇魯豫皖調集十個旅,加上原先二十三個旅(包括新補充起來的)共三十一三個旅。剜肉補瘡,剜得各處哇哇叫。
白崇禧三十三個旅對劉伯承確是個很大威脅,迫使劉、鄧退向西北。
蔣介石抓住時機在武漢開會,白崇禧、程潛、張轉(武漢行營信陽指揮所主任,第五綏靖區司令)、胡璉(十八軍軍長,兼指揮幾個軍,行使兵團司令權力)參加。蔣命令將中原我軍完全滅掉。
從戰略態勢看,大別山我軍形孤勢不孤。劉伯承將主力逐漸西移,並非完全爲白崇禧所逼。進山初期十分艱難,能夠頂住二十三個旅,現時力量大了對付三十三個旅自然不在話下。其所以西移,乃是一種戰術轉換,準備在中原地區實行寬大空間機動。劉伯承說:“敵向內我向外,敵向外我亦向外,將敵牽到外線打。”決定鄧小平、李先念率三個縱隊和幾個獨立旅繼續在大別山堅持內線作戰。王宏坤、劉志堅率第十一縱隊過平漢路建立桐柏軍區。趙基梅、張才千率第十一二縱隊建立江漢軍區。劉伯承率兩個縱隊轉向淮西,在淮河穎河之間的臨泉紮營,把中原棋局左下角的一塊空白填補起來。
蔣介石在武漢部署完畢,我軍的寬大空間機動已經展開了,先是陳謝、陳唐兩兵團在平漢路打破擊戰,佔漯河、許昌,新鄭,殲第五兵團部和第三師於祝王寨、金剛寺,而後會師,陳兵於路西,與鐵路線上胡璉兵團平行佈陣。
程潛說敵兩大戰略區兩大兵團合流是在覬覦武漢。孫震(陸軍總司令部鄭州指揮所主任)說破平漢路進佔新鄭意在鄭州。胡宗南說我像西兵單,敵很可能攻洛陽西犯淹關。
在一片告急聲裡,蔣介石權衡利害,不得不先保平漢路,防敵南下。
下令整編第九、十、十一師退出大別山區,加強武漢關以北,整編八十五師退向武勝關以南,加強武勝外線防禦。蔣介石認爲解放軍犯鄭州的可能性極小。而犯洛陽的可能性很大,向程潛、孫震交代“敵倘犯洛陽,則孫元良兵團沿隴海路西出榮陽,胡璉兵團沿平漢路北出登封,裴昌會兵團據淹關,以邱行湘青年軍二O六師守城誘敵,會戰於洛水之濱。”
蔣介石既然在大別山收網,鄧小平、李先念在大別山的反掃蕩反清剿立時活躍起來,對陣態勢急驟變化,到一九四八年一月,有二十個縣建起我黨政權,游擊隊擴大五倍,少數地方擴大十倍,野戰力量迅速增長。白崇禧的大別山作戰無法進行下去了,在九江大發雷霆:“第一線指揮宮指揮不了第一線部隊,說來就來說走就走,這個仗怎麼打得贏!?”擡起屁股回南京了。行前悄聲對參謀長徐祖貽說:“八方風雨會中原的大勢已成,要量力而行,見機行事,不可強求。”徐祖貽會意,只管頻頻點頭。
何來八方風雨,展開地圖一目瞭然。
三、鄧小平、李先念據大別山
劉伯承在淮西。王宏坤、趙基梅佔桐柏江漢大部地區。陳謝、陳唐四個縱隊由確山駐馬店西側向北移動。華東王秉璋十一縱隊攻佔魯西南鉅野,前鋒指向徐州。粟裕集訓五個縱隊於黃河北岸之濮陽,意在鄭州,又說攻徐州。許世友、譚震林置主力於濟南徐州之間。韋國清、陳丕顯陳兵于徐(州)海(州)線兩側。蘇北、蘇中、豫東、豫西、豫皖蘇、豫陝鄂處處有解放軍掣動。彭德懷、賀龍威協西安。聶榮臻、徐向前直逼豫北。這還不是八方風雨嗎?
中原會戰態勢既成,我黨相應組建中原軍區、中原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鄧小平任政委,華東首領陳毅調來兼副司令,李先念、鄧子恢分任副司令、副政委。
即將展開的中原會戰將由原晉冀魯豫和華東兩大戰略區以及李先念的原中原軍區部隊擔當主要角色。陳謝、陳唐等九個縱隊一個軍編成野戰部隊。地區部隊有豫西軍區、皖西軍區、陝南軍區、鄂豫軍區、豫皖軍區、江漢軍區、桐柏軍區。此外還有不知確數的地方游擊隊和民兵。陣容強大,聲勢奪人。
白崇禧回到南京,不說第一線指揮官指揮不了第一線部隊那犯忌的話,說:“大別山作戰沒有能夠迅速推進,達成預期滅匪使命,主要原因還是委員長一再指出的缺乏組織,不要談中下級指揮官,身爲方面統帥也只管把隊伍留在身邊看家護院,少有戰略眼光。”這是暗指程潛。
中原態勢令蔣介石萬分焦慮,不過他說:“打爛仗是共軍一大特點,把隊伍拉來拉去,偷襲騷擾,僥倖小勝而沽沽自喜,打正規戰、大兵團正面對杭他是不行的。現在他們有點頭腦發脹,在大別山打不贏,把隊伍拉到中原,這正是我所期望的,大家要認清形勢,振奮精神,抓住戰機,一往無前,在中原決勝。”
毛主席因爲布成一局絕妙好棋而對各路統帥大加褒獎,“千里躍進大別山,是我軍山戰略防禦到戰略反攻的轉折點。因爲它實現了一個大的戰略拉開,這一戰略拉開引起蔣軍極大的恐慌,到處分兵,計劃全亂,從而爲我中原、華東、西北各部轉到外線,實行主動進攻創造了條件。同時,由於蔣軍中原用兵過多,又直接間接地作用於東北華北戰場。當然,如果沒有各大戰略區特別是中原附近戰場的多方策應、配合,要想躍進大別山,進了大別山之後要想站住腳也很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總之,整個戰局向好的方向轉化,是大家齊心協力英勇奮戰的結果。”
爲了在新的形勢下更好地作戰,毛主席把各戰場的經驗歸結爲《十大軍事原則》,這十大軍事原則並不神秘,毛主席自己說:“蔣介石及其將領還有美國在華軍事人員,熟知我們這些軍事方法,千方百計尋找對策,但均遭失敗,他們不能運用我們的戰略戰術,因爲他們是反人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