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竹構美學/搭乘百年林鐵,看見阿里山7件竹構建築新地景
除了竹籃、竹圍籬、竹筏,竹子也能蓋出各式各樣的建築?2022構築林鐵新銳展邀大衆到嘉義搭乘小火車,於阿里山森林鐵路沿線車站欣賞竹構作品,透過五感體驗竹構美學,開啓竹建築的全新想像!
作品逐雲由王識源、盛鬱庭、盧彥臣打造。爲一座複雜曲率的薄殼構造物。探討將竹片加入玻璃纖維材料進行膠合成爲竹複合材,打破以往竹構造多以桿狀材料爲構築元素的結構印象, 圖/原間影像工作室
曾幾何時,竹子製品幾乎從現代生活中消失,只剩滿山遍野荒廢的竹林,傳統竹工藝產業也逐漸凋零。其實,竹子因生長速度快、固碳效率佳,是全球永續趨勢下的新興綠色資材,從精巧舒適的涼亭,到上百人使用的集會堂,竹建築的可能性正待大衆發掘與認識。
搭乘百年林鐵,看見竹構X地景美學
林務局與臺灣竹會攜手辦理的2022年第二屆構築林鐵新銳展,今年邀請結構技師陳冠帆擔任策展人,攜手7組建築團隊於林鐵沿線設置7座竹構建築,除了探索竹子新結構手法,重新看待竹構中的「接頭」,更配合林鐵場域的特性,營造全新的空間體驗。
作品林-鐵-編界由黃卓仁和黃介二打造。鐵路劃過山林,彷若一道人與自然的共存邊界,基地位於水社寮車站,藉由構造物的引導,讓人重新觀察並親近山坡的竹林風景。 圖/原間影像工作室
這次設計的場域拉到阿里山森林鐵路沿線車站,平日這些車站一天僅行駛一班次,錯過班次想要再上山就得自行開車繞遠路;此外,建築設計者與竹工藝職人施作時也常遇到早上大晴天、下午卻起霧,到了四點就得趁天色還未暗時收工下山回家,以及山區臨時下雨等挑戰。
作品北門翼由陳建同打造,北門驛最早是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起點車站,取其同音字”翼”帶有輕巧的鳥類意象,形塑出一個年輕有力量的雕塑感構造物,進而與現有車箱展示相結合。 圖/原間影像工作室
林務局林華慶局長表示,在臺灣竹產業力圖創新再出發的時期,透過教育傳承,可使新一代建築、設計從業者認識竹材料及當代技術,進而打造專屬於臺灣的竹構設施與建築,並透過竹構引領民衆,打破竹材傳統應用框架,重新認識竹材韌性與多元利用可行性。
作品竹。之境由張家維打造,竹崎曾於此地出現過四代的鐵道橋,本案試圖在竹崎車站,重構空間的摺痕,並以此爲徑接續斷裂的歷史路徑。闡述了阿里山林鐵極具特色的之字形鐵路與折返式車站路徑。 圖/原間影像工作室
作品的展覽場地從嘉義製材所與北門車站,一路拓展到阿里山森林鐵路沿線的車站。從北門車站到海拔127公尺的竹崎車站,途經梨園寮、水社寮車站,一路爬升至海拔1534公尺的十字路車站。各具特色的地景構造物,搭配着海拔與地景變化,呼應車站其中的文化意涵和紋理。
作品CROSS X 由洪和培、謝欣曄、蔡易庭打造。十字路車站是人們往來的交會點,目前更是阿里山林業鐵路實質上的終點站和往阿里山的轉乘點。希望在這個遊客與居民聚集的十字路口,創造一個遊客可以小憩,居民們閒暇時可小聚的亭子。 圖/本事空間製作所
如作品「螢河月臺」,便是設立在海拔 904 公尺、以螢火蟲聞名的梨園寮車站,其利用連續起伏的拱構築出高低起伏的型態,讓停留的人如同等待螢火蟲出沒時,
作品螢河月臺由陳華志+陳昀靖打造。在以螢火蟲聞名的梨園寮車站,利用竹構搭建一停留場所、做爲等候夜晚來臨的「月之臺」。如同動畫《となりのトトロ》下雨場景中,龍貓頭上的蜂鬥菜葉(フキ) 圖/原間影像工作室
除了現行林鐵班次,未來林務局將規劃郵輪式列車班次與新主題式車廂,讓旅客可在部分車站下車,近距離欣賞作品,品味百年林鐵與竹構建築擦出的美學火花,看見強韌而柔軟的竹子動人的力量。嘉義製材所也同步舉行微型建築模型展,讓民衆一次理解7組作品的設計理念。
2022年構築林鐵新銳展於嘉義製材所舉行微型建築模型展,讓民衆理解作品的設計理念與竹構工藝。 臺灣竹會提供
延伸閱讀
創森也創生/「森林療愈」和登山健行大不同!五感體驗全然放鬆
Take action!加入《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