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精確殺傷力 陸力研對臺掩體新戰法

臺灣「漢光32號」演習實兵演練2016年8月登場,蘭陽作戰分區24日凌晨在雪山隧道頭城段實施「兵、火力運用暨隧道封阻」實兵演練,操演前,國軍官兵展示M41D戰車等重要防禦武器。(圖/劉宗龍攝)

臺灣雪山隧道2016年8月首度配合漢光演習,於24日凌晨封閉道路實兵演練,國軍展現各式兵力武器,再加上各項阻絕設施,順利殲滅敵軍。(圖/王亭雲攝)

今年是民進黨創黨30週年,也是民進黨首度在臺展開全面執政,大陸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28日針對總統蔡英文國慶演說可能提及的兩岸關係表示,臺灣領導人無論如何表態,92共識「這個坎兒是繞不過去的」。

中國除了在政治上逼臺灣表態外,在軍事上也沒放鬆腳步,《解放軍報》27日在「想打贏敵人先超越自我」一文中透露,身爲攻臺主力的第1集團軍火箭炮旅不久前進行的跨海射擊檢驗性演練。文中提及,解放軍火箭炮跨海攻擊,主要採用精確打擊戰法,爲提高對海峽對岸部分堅固掩體的殺傷效果,專門研製了多發不同彈種,依序命中同一目標的戰法。

《觀察者網》的評論指出,這顯示解放軍火箭炮跨海支援登陸作戰,已經不是簡單的「打過去」,而是要追求有效打擊、精確毀傷。

《解放軍報》指出,去年一次實彈戰術演習,該旅火炮集羣依據指令打擊「敵」工事目標,而兩輪射擊,8發火箭彈全部命中。不過,命中率雖達100%,但掩體內目標毀傷效果卻不好。

而命中了卻毀傷不了,等於白打。因此今年以來,他們專門抽調精幹力量,研究提升毀傷效果的多彈種複合打擊,邀請院校教授與專家集思廣益,先後克服了複合打擊在指揮協同,以及操作運用過程中的多項技術難題。

而多彈種複合打擊比單一彈種打擊的好處在於,能提升打擊效果。例如,同樣用手榴彈殺傷屋內敵人,一個是將手榴彈都扔在屋外,另一個則是將門打開,把手榴彈扔進去,殺傷效果的差別顯而易見。

實際上,複合打擊就是利用不同彈藥的性能,完成「開門-投雷」的過程。而不同彈種依序命中同一目標,某一彈種發射晚了,或是精度差了,都將導致打法失效,因此確保「開門-投雷」並不容易。

《觀察者網》指出,從文中看來,軍報已證實,不久前1軍火箭炮旅進行的「火箭炮對海上目標攻擊演練」,其實是火箭炮跨海射擊檢驗性演練。其次,先前報導提到的跨海偵察演訓,主要是該火箭炮旅下轄無人機分隊的遠距離偵察演練。此外,文中提及演習中設置的戰鬥環境,包括敵方進行反擊,遭遇敵特破壞、天氣不好、射擊陣地不理想等,都顯示這次演練充分貼近實戰,

評論指出,1991年1月17日,美國空軍A-6E和A-7E攻擊機先後發射兩枚AGM-84-SLAM巡航導彈,攻擊伊拉克一座水電站發電廠房,前一發導彈在牆上炸開直徑4米的大洞,後面一發導彈從洞中鑽入,一舉摧毀了發電設備。

如今,解放軍火箭炮也具備了類似的精確打擊能力。

臺灣「漢光32號」演習實兵演練2016年8月22日到26日登場,蘭陽作戰分區24日凌晨在雪山隧道頭城段實施「兵、火力運用暨隧道封阻」實兵演練,陸軍蘭指部狙擊組官兵,以T-93狙擊槍搭配夜視鏡,模擬擊殺進犯敵軍。(圖/劉宗龍攝)

「漢光32號」演習實兵演練今年首度納入「雪山隧道封阻」演練課目,8月24日凌晨國軍在雪隧頭城段演練,隧道內每隔350公尺的人行緊急避難道就部署一名兵力。(圖/中央社)

不過,《觀察者網》指出,解放軍的目標可能是海峽對岸淺近縱深的藏兵洞,還有技術裝備掩體等目標。臺灣島上這類目標較多,而基本上,臺灣的坦克部隊是「一車一洞」,在靠近解放軍可能登陸地段附近,也有不少炮兵、導彈掩體與碉堡。

而在未來的戰爭中,如果解放軍發現「敵方」部隊躲在淺近縱深的掩體內,伺機進行反登陸作戰,那就可以藉由上述戰法,在登陸前的火力準備中,先加以重創,再直接殲滅。

評論指出,由於解放軍新型火箭炮具備單炮可同時攻擊多個目標的能力,對臺軍分散在灘頭淺近縱深的大量掩體碉堡而言,具有很高的殺傷效率。

解放軍空軍已經仿製並裝備類似法國「朗達迪爾」跑道破壞炸彈的空投彈,這種炸彈重量約100公斤(接近300毫米火箭炮戰鬥部重量),命中目標後會鑽入地下並爆炸,大面積破壞混凝土跑道。如果用原理類似的火箭彈攻擊工事目標,則可有效大面積破壞混凝土工事,掀開目標表面泥土層,大大降低目標強度。

而這時用小型侵徹彈藥再進行攻擊,可有效穿入目標內部爆炸,並毀傷其中裝備。

評論指出,大陸研製的100公斤的侵徹彈藥可擊穿4米混凝土,或是10米泥土層。

相較之下,爲更加堅固的目標準備的KAB-1500pr鑽地炸彈、可擊穿25米鋼筋混凝土的東風-15C鑽地導彈等重型彈藥,主要用於打擊臺灣軍隊的各級地下指揮部、後勤設施、地下機場與雷達陣地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