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2年!陸「天問三號」將於2028年發射 帶回火星樣品

「天問一號」探測器環繞器與火星合影。(大陸國家航天局)

據新華社報導,第二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今天(9月5日)在安徽黃山召開。主論壇上,「天問三號」任務總設計師劉繼忠介紹,中國「天問三號」任務計劃在2028年前後實施2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樣品返回地球,比預計時間早2年。

劉繼忠介紹,「「天問三號」」任務將開展國際載荷合作、樣品和數據共享、未來規畫共同研究等三方面的國際合作。

「天問三號」發射任務:2030年前後→2028年前後

這一最新消息意味着,「天問三號」任務的實施時間將提前2年,由2030年前後提前至2028年前後。

此前在今年6月27日,大陸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卞志剛曾表示,中國行星探測工程已經獲得國家批覆,包括4次探測任務,計劃在10年到15年內完成。其中,「天問二號」是小行星探測任務,計劃2025年前後發射,目標主要是對一顆近地小行星的伴飛、取樣返回等探測。「天問三號」是火星採樣返回任務,計劃2030年前後發射,實現火星採樣和攜帶火星樣品返回地球。「天問四號」是木星系探測任務,計劃2030年前後發射。

「天問一號」實現中國首次地外行星着陸

天問是中國太陽系行星探測工程的任務名稱。「天問一號」是火星探測任務,實現了中國首次地外行星着陸。

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號」着陸巡視器成功着陸於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着陸區,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着陸火星取得圓滿成功。

當天凌晨1時許,「天問一號」探測器在停泊軌道實施降軌,機動至火星進入軌道。4時許,着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歷經約3小時飛行後,進入火星大氣,經過約9分鐘的減速、懸停避障和緩衝,成功軟着陸於預選着陸區。兩器分離約30分鐘後,環繞器進行升軌,返回停泊軌道,爲着陸巡視器提供中繼通信。後續,「祝融號」火星車將依次開展對着陸點全局成像、自檢、駛離着陸平臺並開展巡視探測。

「天問一號」探測器由環繞器和着陸巡視器組成,着陸巡視器包括「祝融號」火星車及進入艙。探測器自2020年7月23日成功發射以來,在地火轉移階段完成了1次深空機動和4次中途修正,於2月10日,成功實施火星捕獲,進入大橢圓環火軌道,成爲中國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

在中國航天發展史上,「天問一號」任務實現了6個首次,一是首次實現地火轉移軌道探測器發射;二是首次實現行星際飛行;三是首次實現地外行星軟着陸;四是首次實現地外行星表面巡視探測;五是首次實現4億公里距離的測控通信;六是首次獲取第一手的火星科學數據。

火星採樣返回:中國進展順利,美國進度落後

人類探測火星並非一帆風順。1971年,前蘇聯的「火星2號」在降落時墜毀於火星表面,沒有獲取任何探測數據和圖像;同年,前蘇聯的「火星3號」成功軟着陸火星,在發出14.5秒信號並向地球傳回一張不完整的圖片後又失去聯繫。

直到1976年9月3日,美國「海盜1號」登陸器在火星表面軟着陸,成爲第一個向地球發回照片的探測器。

因此,有部分人認爲前蘇聯並不是成功着陸火星的國家之一。

而美國曾先後8次成功着陸火星,最近的一次是2021年2月登陸的「毅力號」火星車。當年美媒在報導中國成功登陸火星的同時,都不忘強調美國曾「多次成功着陸火星」。

然而在火星採樣返回的競賽上,鹿死誰手還尚未可知。

今年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總監察長辦公室(OIG)發佈的一份審計報告顯示,美國火星採樣返回計劃(MSR項目)由NASA火星車「毅力號」採集火星岩石樣本,計劃於2028年向火星發射着陸器和軌道飛行器,並在2031年左右將樣本送回地球,以便進行科學研究。

其中,「毅力號」於2021年2月在傑澤羅隕石坑着陸,截至去年10月底,已成功在火星上採集到23個岩石樣本。然而,目前用於樣本回收的着陸器(SRL)和由歐洲航天局(ESA)研製的地球返回軌道器(ERO)仍在建造階段。

根據獨立評估,NASA及其歐洲合作伙伴在2028年之前準備好發射航天器的可能性「接近於零」,這意味着它無法趕上2030年的返回窗口。不僅如此,該項目的成本估算不斷增加,已經從最初的40億美元暴增至100億美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