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區農改場改良土壤鹽害 設施蔬菜產量增4成5
臺灣北部是設施蔬菜栽培主產區,針對出現土壤鹽類累積問題,桃園區農改場今天表示,已研發浸水、深耕等土壤改良技術,輔導農民執行後,土壤電導度降低,產量增加45%。
農業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發佈新聞指出,北部是設施栽培主產區,桃園市栽種面積約佔305公頃、佔79%,新竹縣42公頃、佔11%;由於土壤長期缺乏雨水淋洗,復作指數高,以及施肥過量,導致鹽類累積、養分不平衡或重金屬累積,進而影響蔬菜生長,爲此已研發多項技術改善,可增進產量。
除了輔導農民進行合理化施肥,桃園區農改場說明,土壤鹽類累積改良技術綜合幾項方式進行,包含以大量的灌溉水進行多次反覆浸泡及排水,衝去鹽類離子,而淋洗浸泡的時間,視鹽分累積程度而異,反覆幾次就能見效。
再來是深耕,桃園區農改場說,採用深層耕犁混合表土與底土的方法,可稀釋土壤中鹽類離子的濃度。
另外,桃園區農改場也說,土壤鹽類累積不嚴重時,可種植玉米、田菁等耐鹽作物或綠肥作物,藉由耐鹽作物吸收土壤中累積的鹽類離子,之後將植株移運他處,或是種植莧菜或空心菜等須肥性較高的短期葉菜作物,也能降低土壤鹽類累積。
桃園區農改場並說,111年在桃園市蘆竹區實例試驗顯示,利用耐鹽作物及浸水方式進行鹽害土壤改良,並調整有機質肥料,將植物渣粕類肥料改爲長纖維蔗渣堆肥,土壤電導度降低82%,蔬菜產量從每公頃8.1公噸增至11.7公噸,增加45%。
桃園區農改場補充,歷年土壤肥力分析資料顯示,設施蔬菜栽培土壤鹽分偏高者佔總體樣本25%,磷、鉀、鈣及鎂等土壤養分過量約佔總體樣本60%,且土壤鹽類累積比例逐年增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