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厭男人?異性緣差? 心理師問:妳對男人的偏見來自誰?
她提到最近一次接觸陌生異性的經驗,是參加具聯誼性質的戶外旅遊活動,當她在逛當地商店時,男人看似熱心地靠近她,「妳爲什麼要買這個呀?在這裡買一定會被坑的呀!巴啦巴啦…」對方顯然想找話題跟她建立關係,但思蒨聽了直想翻白眼,無法給對方好臉色,心想着「我買東西關你什麼事?我最討厭別人對我指手畫腳了…」
雖然她心裡很清楚對方只是想交朋友沒有惡意,而自己來參加聯誼活動也是爲了多認識人,但她就是沒辦法自然地和眼前主動示好的男生多聊幾句。事後想想,思蒨也知道那些對自己獻殷勤的人,也許攀談的技巧不夠高明,但都是對自己有好感的人,是應該給機會彼此認識一下,但她總是習慣在心裡默默審視對方,深怕看漏了對方隱藏的缺點,導致她和別人互動時都掛着冰塊臉,把對方原有的一點欽慕都嚇跑了。
這種自小累積的內在情緒經驗和一般所指的觀察習得經驗不同,常常隱藏在我們不自覺的習慣裡,難以察覺卻又根深蒂固,追究起來時連自己想不起具體的原因。思蒨對男性的慣性負面態度就是來自於此。
思蒨從來沒想過自己對男人的態度源自家庭,因爲她對父親完全沒有印象,大一點之後才聽外婆說媽媽生下思蒨不久,父親就外遇和別人走了,從外婆嘴裡媽媽就是年輕無知纔會被巧言令色的父親欺騙感情,而外公年輕時也是和外面的女人牽扯不清。
思蒨一直跟媽媽住在外婆家,去年才搬出來自己住,印象裡媽媽沒什麼其他朋友,下班後就和外婆及獨身的小阿姨一起宅在家裡,後來連大阿姨也離婚回家住了,仔細分析起來,思蒨自小生活在一羣被男人辜負的女人堆裡,莫怪她心裡對男人總是戒備着,對能言善道或對自己熱情追求的男性更是抱着不自覺得敵意。
探索了原生家庭對男人隱藏的負面態度後,我跟思蒨一起回顧她和男性互動的小細節,找出一些她心裡的隱藏規律,像是「能言善道=花言巧語」、「熱情追求=容易變心」等。
當我們一起把藏在意識下的定律拿出來檢視,就可以發現這樣的連結並不總是事實,但是這些連結卻足以讓思蒨對男性抱着敵意,破壞了可能有好結果的互動。
最後練習在與人互動時,逐步打破你自己想改變的那些內在定律,以思蒨來說,她應該先好好思考「花言巧語」或「容易花心或變心」的人有什麼特質,她腦海裡一開始都充斥着原生家庭給她的經驗和概念,好比外婆、媽媽或是阿姨們的二手經驗,她要試着運用自己成年後與人互動的一手經驗,去試着幫自己找出辨識「壞情人」的方法,例如:是否習慣對伴侶「說謊」是很好辨識指標,說謊與誠實和一個人的忠誠度可能更相關。
然後她需要增加自己的第一手經驗,檢驗自己的新概念,讓自己對人事物的新規則更加完備。思蒨開始試着不要在第一時間就排斥那些「熱情追求」自己,或被自己列爲「能言善道」的異性,透過多和那些人對談的結果,她發現更多對方的個人特質,交到更多朋友,偶而也需要練習遠離不適合的對象,或是試着和對方溝通自己的不愉快,整體而言,她變得在人際互動中更自在,更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