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福音! 科技助攻「連續葡萄糖監測」量血糖免扎手指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左起)、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蔡世澤、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共同呼籲,連續葡萄糖監測已成爲國際糖尿病管理趨勢。(王家瑜攝)

臺灣糖尿病盛行率持續攀升,平均每10人就有1人。傳統血糖監測方式需要一天扎手指好幾次,不僅造成疼痛、難以落實,也無法看出血糖波動的全貌,難以即時掌握低血糖情形;近年來「連續葡萄糖監測」已成國際糖尿病管理趨勢,最長可連續14天監測,並透過手機App自動記錄,讓糖友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指出,全球糖尿病患者超過5.3億人,2021年導致670萬人死亡,相當於每5秒就有1人;一旦血糖控制不良,恐引發中風、腎病變、視網膜病變、心血管疾病、神經病變、足部病變等慢性併發症,導致器官失能,「運動、藥物、飲食」是控制血糖的三大關鍵,更重要的是持續監測,確保血糖在正常範圍內。

黃建寧說明,傳統血糖監測方式是利用採血機在手指上扎針,患者一天至少要驗3次以上,不僅導致疼痛感,且患者容易有惰性、很難規律執行;即便每天按時採血,仍無法得知中間的血糖波動情形。臺灣糖尿病學會已於2018年建議,使用連續葡萄糖監測系統(CGM),透過連續性的圖譜,清楚呈現體內葡萄糖波動範圍。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王治元表示,糖尿病患者對於糖化血色素(A1C)並不陌生,這個數值可反映出糖友最近2到3個月的血糖平均值;但只看糖化血色素還不夠,目前連續葡萄糖監測已經成爲國際趨勢,藉由「目標範圍內時間」(TIR,Time in range)指標,不僅能看到糖化血色素的全貌,還可以監測高血糖及低血糖情形。

第二型糖尿病友何先生分享,自己喜歡騎自行車、跑馬拉松、游泳等運動,但過去最大挑戰是運動過程中發生低血糖,卻容易誤認爲是體能不足;改用連續葡萄糖監測裝置後,他挑戰騎乘自行車50公里,過程中一度血糖偏低,幸好APP即時提醒,他馬上停下來吃東西,免於低血糖發生。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蔡世澤說,低血糖時可能出現手抖、冒冷汗等情形,對於臨牀醫師來說,良好的血糖控制是不容許低血糖發生的;過去病人需要拿一張紙或手冊記錄自身血糖變化,現在透過科技的介入,可自動記錄長達14天的血糖變化,未來糖友不必再如此辛苦,可以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