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崑山之路”前世今生

張樹成數年如一日,不捨晝夜,不畏嚴寒酷暑,終於完成了20萬餘字的書稿。□記者 佔長孫 攝

蘇報訊(駐崑山記者 佔長孫)一位是92歲的“崑山之路”先行者,一位是89歲的整理記錄者,一本書牽繫兩位高齡老人,從第一視角講述不一樣的“崑山之路”前世今生。近日,由古吳軒出版社出版的《“崑山之路”先行者——吳克銓奮鬥生涯紀實》一書正式面世,經歷近10年的精心打磨,以生動的筆觸、可視化的描寫、豐富的細節,真實再現一個個“崑山之路”背後的奮鬥故事,剖析歷史意義、彰顯時代價值、啓迪未來去路。

1984年,吳克銓當選爲原崑山縣縣長。此時的崑山仍是蘇州地區經濟最差的縣,自江陰、無錫兩縣從蘇州分離後,從“小八子”變爲了“小六子”,常熟等地的工業產值幾乎高出崑山一兩倍。在“東依上海,西託‘三線’”的工作思路下,崑山工業經濟飛速發展,僅用5年時間實現人均收入位列蘇州六縣第一,並自費建設崑山開發區,創造一條舉世矚目的“崑山之路”。吳克銓也因此被評爲“江蘇改革開放作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個人”。

“對崑山來說,這段劈山開路的經歷彌足珍貴,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出於對吳克銓的崇敬之心和對崑山這片土地的感情,以及一名退休公職人員的使命感、責任感,趁我體力、腦力尚可的時候,有必要進行系統梳理,爲後人深入研究提供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該書作者張樹成是崑山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曾和吳克銓長期一起工作,有着對吳克銓本人和崑山經濟社會發展熟悉的雙重優勢。此外,張樹成多年筆耕不輟,先後撰寫出版10多部個人專著,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及調研報告百餘篇,具有廣泛影響力。

從2013年開始,一頭銀髮的張樹成開始整理前人對吳克銓的採訪錄音。同時,吳克銓也大力支持,在三四年時間裡,幾乎每週一都應約來到張樹成目前所在的崑山市農村經濟研究會辦公室,兩位參與、見證和推動崑山改革發展歷程的老者一聊就是一上午,爲張樹成提供了大量新鮮的獨家素材。

由於不會電腦,張樹成靠在稿紙上將一個個字寫出來,再反覆修訂,有時候一覺醒來,腦子裡突然閃現一個好標題、好句子,便起牀披衣趕緊記錄下來。張樹成數年如一日,克服自身高齡困難,一鼓作氣、不捨晝夜,不畏嚴寒酷暑,終於成稿。之後,又經十餘次反覆審閱、修訂,終於付梓。

翻開這本20萬餘字的圖書,如同回顧崑山“破繭成蝶”的過程。全書共分爲“早年生涯胸萌初心”“晴雨歲月亦喜亦憂”“‘唯實揚長奮鬥’之路”等七個章節,採用口述、記述、評述爲一體的傳記寫作方式寫就,不僅涉及面廣,而且時間跨度長。

第一家上海企業崑山分廠靠政府幫借錢完成開業並實現當年盈利,第一家合資企業靠向蘇州爭取“搶”過來,第一個外資項目光往南京就跑了上百次……其中既有吳克銓的奮鬥足跡,也有其求學成長經歷,通過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故事和富有價值的歷史照片,從多個緯度展現“崑山之路”先行者的精、氣、神,縱深解析個人命運與時代發展的辯證聯繫。

“我只是開了個頭。崑山能夠有今天,是‘天時、地利、人和’相統一的結果。崑山的成功是全體人民的功勞。”“崑山之路”先行者吳克銓說,在繼往中開來,未來的崑山發展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