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聞產業 AI 轉型 「星星之火3」紀錄片今上線
公益紀錄片「星星之火3:與 AI 共舞、守護真實之光」受訪者合照。圖/蕭同茲先生文化基金會提供
AI衝擊全球經濟及產業,根據倫敦政經學院2023年全球調查報告顯示,已有75%的新聞業者正在使用 AI,同時卻有82%的受訪者擔心 AI 會影響新聞品質。爲了探索 AI 浪潮將對新聞產業帶來怎樣的挑戰與機會,蕭同茲先生文化基金會推出公益紀錄片「星星之火3:與 AI 共舞、守護真實之光」,走訪第一線新聞人及 AI 意見領袖,探討在 AI 新世代,新聞人如何守護新聞的真實性,建立視聽衆對新聞品牌的信賴度。
該紀錄片一共訪問數位時代總編輯王志仁、政大新聞系助理教授李怡志、東森新聞臺副總經理沈建宏、ETtoday 總編輯林妏純、人工智慧學校秘書長侯宜秀、Matters Lab 創辦人張潔平、中央通訊社副社長陳正傑、聯合報執行董事項國寧、DIGITIMES 董事長黃欽勇、前 Google 臺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以及臺灣事實查覈中心董事長羅世宏等人。
項國寧表示,媒體在這個資訊快速變化的時代要去思考,我們的核心價值到底是什麼?尤其在 AI 時代,我們要從靈魂深處去問,我們要做什麼事?我們的價值在哪裡?在這個資訊大量爆發的時代,媒體要做什麼事才能彰顯它的價值?才能讓使用者願意付費取得?
項國寧也提到,AI 一直在進化,在這個過程中要怎樣跟 AI 的發展與時俱進、隨時跟這個科技平臺保持充分溝通,然後跟政府及社會也持續保持溝通,這是一個大工程。
王志仁則認爲,AI 就是一個產生內容的工具,短期之內 AI 不會取代現有工作者,而是可以幫工作者擴大賦能,讓工作更有效率、產生更大的價值。所有內容的產生,一定要有人,由人類的記者及編輯來產生,過程中可以借用 AI 工具。因此在 AIGC 的時代,對新聞媒體來講,查證覈實比以前更重要。
林妏純表示,我們有一個自動生成的程式語言,可以一鍵讀取 open data、直接使用資料照片(例如中央氣象局的地震圖),標題是我們事先餵給生成器的格式,3 秒鐘自動生成,有圖有標有內容。之後我們要再審一次稿,並標明例如 70%來自AI,30%來自某某某。
侯宜秀認爲,未來在 AI 科技下,公衆領域的議題討論可能會朝向越來越碎片化,每個人看到的就是同溫層的那一個泡泡,新聞產業會被重新定義,真實性會是它非常重要的核心。
陳正傑則說,相信各家媒體都會建立 AI 應用的相關規則,中央社的準則是要尊重著作權、不能違法、不能侵害別人的個人隱私及個資,任何透過 AI 工具生成的新聞,到最後一定要有人工審查纔會發佈,且要註明有使用 AI 工具。媒體要自律才能維持可信度與聲譽,這是一家新聞媒體的生命。
簡立峰表示,AI 帶給我們一個新的挑戰,以後長長久久,我們都會處在一個資訊必須要求證的年代。有公權力的人要先學習怎麼去監督它。
羅世宏表示,AI 無法取代真正優質的新聞媒體跟記者,包括調查報導、現場採訪、第一手資訊來源、及感動人心有溫度的內容,這些是 AI 無論怎樣進化都無法取代的。所以 AI 跟人的合作,應該會是一個過程,目的是生產出更好的、更有助於公共利益跟實現公共價值的內容。
「星星之火3:與 AI 共舞、守護真實之光」昨正式於基金會官網上線,詳情可上官網http://www.hsiaotungtzu.org/news.html。
公益紀錄片「星星之火3:與 AI 共舞、守護真實之光」受訪者合照。圖/蕭同茲先生文化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