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PISA數學全球第3 均一:高低分差距拉大、M型落差
呂冠緯解讀PISA國際報告,發現平板在學校上課時使用的確和成績有正相關。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5日全球同步發佈2022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PISA)結果,均一平臺教育基金會今天指出,經歷疫情對教學現場的影響,臺灣雖然因「停課不停學」政策,在數學表現上表現亮眼,但數學成績高分羣和低分羣差距擴大,高成就者變得更強,而低成就者的表現沒有顯著變化。
相較OECD國家多受到疫情影響成績退步,臺灣2022年在PISA的數學、閱讀、科學素養3方面均逆勢成長,數學更是排名全球第3。然而,均一平臺教育基金會發現,當各界都聚焦在評比排名時,細究分數卻能發現數學成績差距明顯持續拉大,呈現差距極大的M型落差。
均一平臺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呂冠緯表示,2018年至2022年,臺灣數學成績最高的10%學生和成績最差的10%學生差距擴大,「高分羣」分數平均到623,「基本門檻」待加強的學生平均只有434,差距近200分,可見高成就者變得更強,而低成就者的表現沒有顯著變化。
教育部日前指出,我國在2022年的PISA仍有良好表現,是因在疫情期間積極實施線上教學。呂冠緯也認爲,若無疫情,可能有8成教師至今尚未嘗試數位教學,也肯定教育部「停課不停學」政策,但他憂心疫情結束後各平臺的使用流量普遍退潮,數位教學又幾乎回到疫情前的情況。
呂冠緯解讀PISA國際報告,發現平板在學校上課時使用的確和成績有正相關,OECD國家平均來說,在學校使用電子設備1個小時的學生,數學成績平均來說高於花5到7小時的學生49分。
但是當數位設備帶回家用作休閒用途時,呂冠緯表示,通常只在高社經地位家庭對學生成就有好處,因爲父母會管制與引導使用,而低社經家庭通常都是讓孩子一直玩,看抖音、小紅書、使用社羣媒體,卻很少用來寫作業報告或是評量,這樣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呂冠緯表示,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學校更有可能擁有品質較差或有限的數位資源和材料。PISA的目的並不是要評斷表現排名的好與壞,而是要用國家級的大數據看全球趨勢,看出臺灣的機會和問題,深究讓學生、學校和教育體系都成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