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會遇到海嘯嗎?氣象署:當發現2大徵兆 快往高處逃

歷史上不乏規模龐大的地震海嘯,例如2004年南亞海嘯、2011年日本東北大海嘯(311大地震)。臺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又四面環海,會遇到海嘯嗎?中央氣象署臉書粉專「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表示,雖然地震後不一定會產生海嘯,臺灣也較少發生,還是要警惕地震後的海嘯警報。

「其實要形成海嘯不是容易的事」,氣象署表示,首先要有劇烈的環境變化,像是海底地震、火山爆發、山崩及隕石撞擊,其中又屬海底地震最常見,當震源深度在30公里以內,並且芮氏規模大於7時,才比較可能發生海嘯。

海嘯的成長過程,第一是「生成」,地震、火山爆發、山崩、隕石撞擊造成海水垂直擾動,波浪受到重力場的影響而往四周傳遞。第二「傳播,海嘯的能量在傳遞的過程中只會些微消散,使得海嘯能將地震所產生的大部分能量藉由海嘯波浪橫越海洋傳遞到岸邊。

三是「放大」,當海嘯接近岸邊時,會受到海岸、海底地形變淺的影響,速度會隨之變慢,但能量並沒有跟着減少,後方海嘯波持續累積,造成海嘯波浪升高並放大。四是「溯升」,波高放大以後的海嘯破壞力更強大,而海嘯能夠抵達陸地的最高處,稱之爲溯升,這個過程正是海嘯造成災害的階段。

氣象署表示,若是海嘯強度較高,抵達陸地後會往前推進數公里,像是一堵水牆破壞建築物,而海嘯身蘊藏紊流機制,會強力沖刷地表,造成道路、房屋路基流失。在溯升以後,海嘯返回大海的這段過程,也會產生可怕的二度破壞。

雖然地震後不一定會產生海嘯,臺灣也較少發生,氣象署表示,還是要警惕地震後的海嘯警報。海嘯來臨前會有一些徵兆,像是海水快速前進或後退,或是遠處海浪有白色浪花向海岸來等現象,如果在海邊發現這些狀況,就要立即往高處避難。

海嘯的成長過程。圖/取自「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臉書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