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布局藍碳商機 攜手新創開發「AI海洋辨識資料庫」

臺灣大哥大攜手「BlueTrend 藍色脈動」開發臺灣民間第一套加入AI辨識功能的海洋生物資料庫「AI Ocean數據海洋」。圖/臺灣大提供(中央社)

臺灣大哥大導入資金與技術,協助社會新創團體開發臺灣民間第一套加入AI辨識功能的海洋生物資料庫,除了促進海洋生物多樣性,未來也可發展成永續旅遊,併爲海洋藍碳商機提前佈局。

臺灣大哥大舉辦第3屆推動「科技‧夢想+」,協助社會創新團隊發展,聚焦海洋生態保育的「BlueTrend藍色脈動」從27組團隊中獲選,由臺灣大哥大基金會提供逾新臺幣200萬元的資金,協助開發臺灣民間第一套加入AI辨識功能的海洋生物資料庫「AI Ocean數據海洋」。

臺灣大也邀請網紅雷艾美來擔任AI Ocean體驗大使,前往小琉球拍攝成果影片,她所拍攝的海龜,也透過資料庫被成功登錄並辨識爲綠蠵龜。

藍色脈動創辦人趙健舜今天受訪時表示,他們的團隊是由一羣熱愛海洋的人組成,長期專注海洋保育等相關議題,2021年開始投入建置「海洋生物資料庫」,邀請民衆成爲「海洋公民科學家」,於潛水時在不影響生物的情況下拍照,並上傳海洋生物照片,同時請生物專家把關,確保資料庫中的照片資訊正確。

臺灣大基金會執行長劉麗惠(右)、BlueTrend 藍色脈動創辦人趙健舜(左)、AI Ocean數據海洋體驗大使雷艾美(中)分享臺灣民間第一套加入AI辨識功能的海洋生物資料庫。圖/臺灣大提供(中央社)

但他表示,在這過程中,就面臨許多困難與挑戰,第一,照片蒐集相當不易,第二,透過人力辨識照片有難度,耗費極大的時間與人力成本,不利日後研究發展。與臺灣大專案合作後,導入AI辨識功能,優化系統架構,大幅減少過往需人工逐張審閱照片的時間成本,他戲稱,「AI人工智慧比『工人智慧』有效率太多」。

他進一步說,透過AI辨識功能,10秒就能辨識超過80種生物,包含海底的神奇寶貝海蛞蝓、明星物種綠蠵龜、常見無脊椎指標性物種海膽、海蔘等臺灣常見的海洋生物,目前已累積超過1萬1000張照片,目標至年底可號召1.2萬人成爲「海洋公民科學家」,累積2.1萬張以上海洋生物資料照片,持續精進AI辨識的精準度,並於資料庫上導入多國語言,讓平臺走向國際。

他也表示,「AI Ocean數據海洋」目前也找到許多商業模式,例如已經計劃輸出菲律賓薄荷島,瞄準當地永續旅遊需求,提供潛水客拍攝海洋生物並上傳資料庫的一連串體驗,但他坦言,「臺灣這部分腳步比較慢,旅客對於永續旅遊的認知還未建立」。

此外,永續浪潮下,碳權交易興起,臺灣四面環海,潛藏龐大的「藍碳」海洋碳匯,目前尚處研究階段,但潛力十分看好。趙健舜表示,透過AI海洋資料庫可以蒐集海牀覆育前後的差異,進而估算出孕育多少海洋藍碳,進而提升生物多樣性,是佈局藍碳很重要的關鍵一步。

何謂藍碳,趙健舜表示,「簡單而言,就是在海牀中種樹」;「海洋藍碳」在淨零戰略的「自然碳匯」中扮演關鍵角色,政府2023年已完成臺灣本土紅樹林及海草牀的海洋碳匯「藍碳方法學」,作爲臺灣海洋藍碳碳匯量計算準據,以納入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及碳權認證。

臺灣大基金會執行長劉麗惠表示,社會型企業需要扶植,但也十分期望「要把它當成一個事業來經營」,否則光靠公益無法長久,臺灣大以科技及資金的挹注,幫助社會創新團隊放大ESG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