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中心自主研發衛星導航GPSR 取得飛行履歷運作成功

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研究中心自主研發的太空級衛星導航接收機(英文簡稱GPSR)。(國研院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研究中心自主研發的太空級衛星導航接收機(英文簡稱GPSR),1月中旬隨成功大學開發的立方衛星「IRIS-A」發射至距離地表500公里的衛星軌道,經過近2個月飛行,不僅持續正常運作,更成功通過太空嚴苛環境測試,取得飛行履歷,對於我國發展太空科技有着指標性的意義。

國研院表示,太空中心自主發展的GPSR,可提供導航資訊,大幅增進衛星的自主運作能力,並降低衛星操作與任務執行的成本。

國研院提到,國內設計、製造地面用衛星導航接收機,能力雖然已經非常成熟,但卻無法應用於太空任務。太空中心雖已研發多年,但缺乏太空實證機會。本次與成功大學合作,將自主研發的GPSR搭載於IRIS-A立方衛星,成功取得飛行履歷,讓研發團隊信心大增,大幅提升國產元件研發技術成熟度。

太空中心說明,太空級GPSR在設計與製造上的主要技術挑戰,除了須承受火箭發射過程劇烈振動與太空真空環境的劇烈溫度變化,還必須在高速移動中,穩定地鎖定GPS訊號。如今自主掌握技術,除了不再受制於出口國,對於我國發展太空產業也大有助益。

太空中心吳宗信主任說,預計2022年底發射的「獵風者」衛星(英文名稱Triton,爲臺灣繼「福衛五號」後,第二枚自制衛星),以及後續自制的「福衛八號」遙測衛星、SAR合成孔徑雷達衛星與低軌道通訊衛星,都將攜帶此款GPSR進行在軌操作驗證,未來臺灣開發的相關衛星也都將受用,應用層面相當廣泛。

吳宗信也提到,除此之外,太空中心正加緊力道加強研發國產元件,目標期望在2023年底,能夠達到衛星上的自主國產元件可佔7成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