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種水稻?陸首次公開太空站「工作總結」34項成果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在即將迎來太空站全面建成兩週年之際,首次公開發布《中國空間站科學研究與應用進展報告》(2024年)。(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30日消息指出,在即將迎來中國太空站全面建成兩週年之際,首次公開發布《中國空間站科學研究與應用進展報告》(2024年),對兩年來的科學研究與應用進展進行系統性總結,未來將據實施進展按年度例行發佈。以科研方面來說,截至12月1日,已在軌實施181項科學與應用項目,上行近2噸科學物資,下行實驗樣品近百種,獲取科學資料超過300TB。

具體成效上,例如取得國際上首次獲得空間發育的水稻和再生稻新的種質資源、國際上首次實現空間人胚胎幹細胞分化爲造血幹/前體細胞;首次實現空間微重力條件下的冷原子干涉陀螺;國際首個建立高通量在軌微生物防控試驗平臺,以及國際上空間水生態系統在軌運行最長時間等多項成果。

該報告指出,從目前已下行樣品、取得研究數據、完成在軌實驗、獲得突出進展的科學與應用項目中,擇優遴選34項代表性科學研究與應用成果,以及多角度、多形式的科普文化活動予以介紹,迴應社會對中國太空站建設發展的關切期待,展示空間科技領域的能力水準和創新精神。

報告中也說明,中國太空站作爲國家太空實驗室,將在今後10至15年的運營中陸續展開千餘項研究項目,

此外,該報告指出,近2年來太空站先後組織完成4次載人飛行、3次貨運補給、4次飛船返回任務,5個太空人乘組、15人次在軌長期駐留,累計進行10次太空人出艙和多次應用載荷出艙;進行多次艙外維修任務,刷新太空人單次出艙活動時長的世界紀錄,完成包括2名港澳載荷專家的第四批預備太空人選拔、低成本貨物運輸系統擇優並啓動研製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