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淪爲優勢詛咒

(圖/本報系資料照)

臺積電與美國亞利桑那州近日簽署保護勞工計劃,內容強調臺積電將投入更多的資源,訓練當地勞工,並且讓州政府對臺積電廠區的勞動條件進行調查。透過新的協議,可以看出臺積電積極迴應當地工會,試圖消弭對臺積電聘用臺灣員工壓縮美國勞工權益的質疑。就在同一時間,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接受紐約時報專訪重申,臺積電的技術一定根留臺灣,但是卻也表示,矽盾的角色恐怕不是臺積電說了算,而是取決美中之間究竟如何交鋒。

全世界都看着美中兩強爭霸,臺灣很顯然是被夾在兩強之間。當然,以臺積電目前超過六成的市佔率,以及佔據近九成先進晶片的優勢,臺灣的重要性絕對不容小覷。

半導體產業在臺灣得以蓬勃發展的關鍵原因,除了臺灣優質的高階人力之外,最重要的,其實是來自政府的支持。半導體產業在臺灣享受特殊的地位,生產半導體需要大量的水,充足的電,這些問題在臺灣,都由政府打點,但出了國就沒了這些優勢。美國亞利桑那州屬於沙漠地形,近年因爲全球暖化正面臨嚴重的缺水問題,原本的氣候加上長年抽取地下水,導致亞利桑那州立法要求新建案必須先提出水源依據,而州政府計劃透過海水淡化的技術,從墨西哥灣長途運水到地處沙漠的鳳凰城來供應科技產業聚落所需的水源,進一步說明當地的供水也將是一大挑戰,就算這個計劃能夠成功保障水源,費用也相當可觀。

經濟學領域知名的「資源詛咒」理論,講的是擁有豐富自然資源的國家,可能反而因爲各種外力介入,導致經濟發展受到阻礙。面對當前的美中交鋒,臺灣應該思考如何不讓臺積電的優勢,成爲臺灣的「優勢詛咒」!小國擁有領先世界的產業,引起原本的盟友擔心過分依賴,而開始削弱小國的影響力。

這樣的例子,不到40年前的日本就體驗過。日本的半導體晶片產業,曾經一度佔據全球80%的電腦記憶體市場,然而,隨着美日半導體協議的簽署,日本跌落神壇,韓國、臺灣得到了崛起的機會。也許有人認爲,臺灣跟當年的日本不同,因爲臺灣是以半導體代工扮演助攻角色,而不是想要取代美國的領導地位。但別忘了,當年促成美日半導體協議的最大幕後推手「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成功說服美國政府對日本採取行動的關鍵理由,跟今日美國必須把半導體產業鏈拉回美國本土製造,幾乎如出一轍。同樣強調國安,主張軍用高階晶片絕對不能依賴外國貨源,放任晶片產業鏈依賴海外公司等於犧牲國家安全。

今日的情況是否真的不可同日而語?有待時間證明。不過,劉德音董事長在專訪當中確實明確表示,他曾向美國政府強調,除了晶片法案的補貼,美國還需要提出更多的激勵措施,否則,臺積電在美國製造成本是臺灣的4倍以上,不只臺積電會失去競爭力,在美國的客戶,恐怕也不會長期配合承擔高漲的成本。

從美國的利益出發,以少量補貼外國企業到美國來補上產業鏈缺口,同時替美國勞工爭取權益,絕對是划算的生意,可是對於依賴臺積電的臺灣來說,豈能總是要求企業負責守護臺灣?臺灣不能爲了確保臺美關係,就不守護臺灣利益,瞭解美國的需求,也要讓美國知道臺灣的擔心,絕不是把建言者貼上疑美標籤,就能粉飾臺灣產業遇到的困境。就算是面對美國,爲臺灣企業爭取公平的投資條件,難道不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作者爲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